RSS订阅

实验动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研究进展/实验动物

研究者发现基因改造后自闭症表型小鼠可以让同笼的野生型小鼠变得“内向”。

2017年08月04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生物谷 作者:生物谷 责任编辑:admin
摘要:来自英国卡迪夫大学的行为神经学家Stéphane Baudouin正在利用neurolignin-3基因敲出小鼠来研究自闭症。在人类中,这个基因的突变与自闭症有关,在小鼠身上表现出与自闭症患者相似的症状,比如刻板的行为模式和社交障碍。
来自英国卡迪夫大学的行为神经学家Stéphane Baudouin正在利用neurolignin-3基因敲出小鼠来研究自闭症。在人类中,这个基因的突变与自闭症有关,在小鼠身上表现出与自闭症患者相似的症状,比如刻板的行为模式和社交障碍。
 
 
Baudouin注意到:当基因敲除小鼠与正常野生型小鼠养在一起时,正常野生型小鼠表现出对其他小鼠的尿液不感兴趣,这种行为是社交行为最有力的证据。“我彻底地震惊了,这立马引起了我的注意。”Baudouin说。
 
为了验证他的猜想,他和他的同事将基因敲除小鼠移除笼子,发现野生型小鼠社交行为又重新恢复到原来水平了。而且回补neurolignin-3基因后,不仅基因敲除小鼠恢复了典型的社交行为,和它们同住的野生型小鼠也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来自RIKEN脑科学研究所研究失调的分子神经学家Toru Takumi认为:“这个作用会对其他小鼠造成影响,为避免对实验结果造成误差,或许在将来的动物模型实验上需要考虑重新调整行为学实验。”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行为生物学家Mu Yang则表示:“已经不是第一次研究者们质疑用小鼠来行为研究自闭症了,根据小鼠得出的研究结论与人类的情况经常不符。同时小鼠的行为非常容易受到影响,即使只是饮食和处理手法稍微的不同。而且在一群小鼠身上得出的行为学结果经常在另外的小鼠身上重复不出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研究自闭症的研究者已经转向利用社会性更强的动物,比如大鼠。去年,中国的研究者报道他们已经成功获得了一群有自闭症表型的基因改造过的猴子,并且声称猴子是更理想更贴近人类情况的模式生物。
 
同时,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分子生物学家Hannelore Ehrenreich表示:“其实谨慎地设计实验是可以减少由于小鼠社交环境带来的问题的。”她强调研究者应该交代清楚他们所用的小鼠的生活环境和基因背景,而很多研究者经常忽略这些重要的细节。
 
Baudouin团队还发现似乎当基因敲除的小鼠与正常小鼠养在一起的时候表现出社交行为更少、更加焦虑,然而当它们单独养在一个笼子时却没有如此明显的症状。Ehrenreich认为这一现象十分有趣并评价到:“正常人与自病症患者呆一起时,可能会面临更大的社交压力。”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