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典动物分典历时九年编纂完成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0月21日在北京举行《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编纂完成暨赠书仪式,表彰老一代科学家晚年在编撰《动物分典》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动物分典》编纂委员会历时九年,共收集整理了近4千卷(册)古代文献资料,从中考证、厘定了1界16门50纲206目622科1500多种中国古代动物,按照现代动物分类体系进行整理,完成了逾九百万字《动物分典》的编纂任务并于2016年10月出版发行。
《中华大典》是一项伟大的文化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国家的名义和力量组织编写的一部全面的中华古籍大型系列类书,类似于“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可以和明朝《永乐大典》,清朝《图书集成》相媲美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集成。自1990年由国务院正式批准启动,并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古籍整理项目,也是建国以来国务院批准的最大的重大文化出版工程。
《中华大典·生物学典》是22个典之一,主编为中科院院士、著名植物学家、以“中国植物‘活词典’”而享誉国际生物界的吴征镒先生。《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包含《植物分典》和《动物分典》两个部分,
担任《动物分典》编撰顾问的是著名昆虫生理学家、中科院动物所郭郛研究员,主编是动物生态学家、中科院动物所王祖望研究员,副主编分别是昆虫学家、中科院动物所黄复生研究员和动物学家、中科院动物所冯祚建研究员。来自中科院动物所的贠莲研究员等专家和来自河北大学的宋大祥院士、自然博物馆原副馆长杨思谅研究员等多位专家共同参与编撰。在历时九年的编纂过程中,许惟枢、宋大祥、朱明生、刘友樵、李思忠、杨思谅等六位科学家先后病逝。
《动物分典》在编纂过程中始终遵循“国家《中华大典》办公室”的指导精神,既保存了古籍原貌,使用繁体字和竖排版的形式,又为了适应时代要求,对其进行了标点;既考虑了我国古籍的特点,又参照了现代科学的分类系统,每一大类的名称均冠以现代科学名称(拉丁学名),其内容也尽可能纳入现代科学分类系统中,从而体现了新型类书的特点,使其不仅仅呈现出古代动物学的原貌,而且对现代动物学研究也有重要资料性汇编总结的重要参考价值,是动物学领域中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文化传承。
《动物分典》编撰历时九年,起步阶段的突击查阅文献工作,全部人员在浩瀚的古代文海中犹如大海捞针,仅集体查阅就持续了将近三年,后面的补漏查阅一直贯穿在整个工作之中。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古人流传下来的文献浩如烟海(仅收集整理的就有3991卷),竖排版,繁体字,生僻字多,无标点符号,言简意赅,用词古涩,不易看懂,难以理解。研究人员手捧书本,逐字逐句地研读,互相讨论,在编辑部成为一种工作常态。研究人员勇于创新,用现代分类方法研究古代动物的分类,其全面性(从无脊椎低等动物到虫、鱼、两栖、爬行、鸟、兽)和系统性(各个动物分类阶元)超越前人。
《动物分典》的编撰完成,相当于对我国古代动物资源做了一次全面的考察,为现代动物学的研究提供了经科学系统分类整理和比较完整的典籍文献资料汇编总结,有助于现代动物学者有针对性地利用、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