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论文期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专栏/论文期刊

高绍荣研究组最新文章突破iPS致癌

2010年12月02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生物通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lwc
摘要: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Viable mice produced from three-factor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iPS) cells through tetraploid complementation”的文章,首次报道了三因子诱导获得的iPS细胞具有完全多能性。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

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Viable mice produced from three-factor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iPS) cells through tetraploid complementation”的文章,首次报道了三因子诱导获得的iPS细胞具有完全多能性。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绍荣研究员,这位在干细胞研究中屡获突破的科学家曾首次利用iPS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克隆出活体实验鼠,从而证实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这一成果入选了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2009年全球十大生物医学进展,并且也为中国干细胞研究赢得了话语权。更多详细内容请看专访NIBS高绍荣: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通过Oct4, Sox2, Klf4, c-Myc 4个转录因子外源表达可诱导分化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这种细胞的多能性已通过四倍体囊胚互补实验得以证明。但是诱导过程中原癌基因c-Myc的使用增加了iPS细胞的潜在致癌性,不利其未来的临床应用。而除去c-Myc的3因子已被证明仍然可以诱导iPS细胞的形成,但这种细胞的多能性是否会有缺陷有待证明。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四倍体胚胎互补实验证明了三因子诱导的iPS细胞仍具有完全多能性,而且通过对比具有和不具有完全多能性的iPS细胞表达谱,发现过去报道的在不具有完全多能性四因子iPS细胞中表达缺陷的Dlk1 cluster基因并不能很好的区分三因子诱导的具有不同多能性的iPS细胞,证明这两种诱导过程中的多能性调控机制可能有所不同。

这项工作是高绍荣实验室继通过四倍体囊胚互补获得四因子iPS小鼠,通过细胞核移植获得iPS克隆小鼠后在三因子iPS细胞多能性研究中获得的又一重要突破。

高绍荣实验室近期还在JBC上发表文章,报道了核转运蛋白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KPNA7在小鼠胚胎早、中期发育的功能。

从卵到胚胎的转化过程中,人们一直不知道众多核因子是通过已经发现的核转运系统家族成员介导入核还是由特异的组织特异性和时间特异性表达的核转运蛋白介导入核。大规模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和基因表达谱的测定使得发现新的核转运蛋白家族成员提供了更多机会。

通过对小鼠卵母细胞和受精卵基因表达谱的分析,高绍荣研究小组发现并鉴定了一个新的入核转运蛋白家族新成员:KPNA7。KPNA7 主要在卵母细胞和受精卵中高水平表达。受精卵分裂为2-细胞胚胎之后,KPNA7表达水平急剧下降。特异抗体染色显示,KPNA7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或有丝分裂中期纺锤体。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