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论文期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专栏/论文期刊

厦门大学JBC文章解析老年痴呆症发病机制

2012年03月06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生物通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lwc
摘要:近期来自厦门大学医学院的张云武教授课题组发表了题为“CutA divalent cation tolerance homolog (E. coli) (CUTA) regulates β-cleavage of 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 through interacting with β-Site APP cleaving protein 1 (BACE1)”的文章,报道了在老年性痴呆症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CUTA蛋白及分子作用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JBC杂志上。

近期来自厦门大学医学院的张云武教授课题组发表了题为“CutA divalent cation tolerance homolog (E. coli) (CUTA) regulates β-cleavage of 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 through interacting with β-Site APP cleaving protein 1 (BACE1)”的文章,报道了在老年性痴呆症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CUTA蛋白及分子作用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JBC杂志上。

阿尔茨海默病又称老年性痴呆症,是与老龄化有关的、以大脑细神经细胞广泛死亡为特点的疾病,该病的主要病理表现之一就是组织中出现一种特殊蛋白碎片的不可溶聚合体ß-淀粉样蛋白(Aβ)。淀粉蛋白肽是在蛋白切割酶(蛋白酶)作用下形成的,其中包括将淀粉蛋白前体蛋白(APP)分解成碎片的BACE1(淀粉蛋白前体ß位分解酶1),这样就在神经细胞表面释放出ß-淀粉蛋白。当基因编码BACE1被灭活或者其活性被药物抑制,APP产生有害淀粉蛋白就会被阻止,阿尔茨海默病也就不能发展。

张云武课题组长期从事老年性痴呆症疾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细胞与分子病理机制研究,曾取得过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2009年,张云武教授在《Neuron》上发表论文,鉴定出一个小鼠基因蛋白Rps23r1,并发现该蛋白可以抑制与老年痴呆症发病密切相关的生化过程。2010年,该课题组再度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杂志的论文上证实淀粉前体蛋白APP作为gamma-分泌酶的底物,反过来又具有调节gamma-分泌酶活性的功能。据此,对gamma-分泌酶的活性调控机理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阐述。

在这篇新文章中,张云武课题组研究人员证实一种铜二价阳离子耐受蛋白(CUTA)能够与老年痴呆症(Alzheimer’s disease, AD)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酶BACE1相互作用,并调控BACE1在细胞内的转运,从而影响BACE1对APP的剪切和beta-淀粉样蛋白(Abeta)的产生。由于CUTA还与乙酰胆碱酯酶AChE(重要的AD治疗靶点之一)的活性调节和铜平衡(铜失衡与AD发病密切相关)有关,因此,这项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进一步阐明BACE1在细胞内的转运调控机制,更提示CUTA可能在AD的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