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模型制备

狨猴甲状腺肿模型

2017年12月20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方法学》 作者:周光兴 责任编辑:yjcadmin

(1)复制方法  体重为325~375g,年龄为1.5~2岁的普通棉耳狨猴,饲以低碘配方(含碘量49μg/kg体重湿重饲料,含水量50%)饲料,主要含玉米55%,大豆15%,酵母10%,奶粉10%,低碘羊肉9%,无机盐维生素合剂1%。随实验进行,逐步去掉低碘羊肉和奶粉,使狨猴适应低碘饮食而不会导致营养不良的发生。到造模进行6个月时,饲料配方(含碘量34μg/kg体重)改为玉米70%,大豆20%,酵母9%,无机盐维生素合剂比例不变。此外,整个实验过程中每只狨猴每天进食15g香蕉(含碘量9μg/kg体重)。每周加喂1次营养合剂:维生素C 410mg/只,维生素E 41mg/只。

(2)模型特点  饲喂低碘饲料1个月起,狨猴24h尿碘排出量就明显减少,并随时间呈进行性下降,低碘12个月时尿碘排出量下降至约为实验前的1/4,但24h粪碘排出量直到12个月才明显下降。实验12个月时,游离甲状腺素下降至1/3,总甲状腺素下降至1/2,游离和总三碘甲腺原氨酸也明显下降;甲状腺和肝脏的含碘量明显下降;剖检观察见甲状腺明显充血肿大,甲状腺重量占体重的比例增加1倍;镜下见大量增生的滤泡,滤泡密集、形态大小各异,有时相互拥挤而轮廓不清。上皮细胞增生肥大呈高柱状,胞浆淡染。滤泡腔内胶质稀薄或缺如,可见增生的细胞团索。但在周围区域仍可见一些明显胀大的滤泡,上皮细胞呈矮立方状,滤泡腔充满深染的胶质,显示胶质潴流的特点。滤泡件间的血管明显增多,管腔扩张充血,小叶间纤维组织增多。

(3)比较医学  单纯性甲状腺肿又称非炎性甲状腺肿,是由非炎性或肿瘤性原因阻碍甲状腺素合成而导致的甲状腺代偿性肿大。生活中人类甲状腺肿常呈地方性分布,主要由缺碘引起。在研究碘和甲状腺肿关系的过程中,上世纪初研究者就已用羊、猪、狗、牛等动物建立了饲以低碘饲料所致的动物模型,证实碘缺乏可造成甲状腺的胶样肿和增殖。此后,又有研究报道,分别用大鼠、小鼠、鸡、兔等实验动物复制了低碘动物模型,并证实碘缺乏在各种动物致病的重要性是一致的。理想的低碘动物模型取决于它和人类罹患疾病条件的相关程度。所以已建立的各种低碘动物模型均具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目前,应用于研究的甲状腺肿动物模型多采用羊和大鼠模型。羊由于体型较大,适于孕期研究,便于施行手术,但其胎盘结构不同于大鼠及人类。而大鼠来源方便,价格低廉,但由于碘需要量低,复制碘缺乏比羊困难。而狨猴作为体形较小的非人类灵长类动物,除了在分类学上与人类接近外,其比恒河猴等易于饲养和管理,在笼养状态下繁殖力强,比恒河猴在同样状态下的繁殖率更高。故狨猴甲状腺肿模型能更加准确地反映人类在长期缺碘状态下甲状腺的病理生理改变。机体长期缺碘首先引起甲状腺功能的变化,本模型制备过程中尽管狨猴24h尿碘排出量、游离和总甲状腺素在造模初期就已明显下降,但尚不能引起甲状腺组织形态学的变化,这与大鼠模型在低碘3个月后就出现弥漫性甲状腺肿的典型病理改变不同。提示灵长类动物甲状腺可能比低等动物对缺碘的代偿功能强大。在低碘12个月后,狨猴的甲状腺也发生了弥漫性增生性甲状腺肿的病理改变,滤泡增生,数量增多,为小滤泡性增生,滤泡腔变小,腔内胶质减少,上皮细胞增生肥大呈高柱状。证明狨猴甲状腺肿模型所需时间较长,其慢性发病特征与人类相似;狨猴对饲料营养要求相对较高和个体间差异较大可能是复制缺碘模型所需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由于狨猴的体型小,不能像羊那样容易施行外科手术,且价格较昂贵,故狨猴地方性甲状腺肿模型在应用研究方面仍有局限性。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