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型变态反应模型
1.卵白蛋白诱发的主动变应性结膜炎
(1)复制方法 给大鼠或豚鼠经腹腔注射卵白蛋白磷酸缓冲液(PBS)1ml(含卵白蛋白100μg,硫酸铝钾10~20mg,pH 7.4)免疫。14d后,各眼滴1mol/LDDT10~20μl,以消除结膜黏液屏障,提高攻击效果。15min后,对于判断血管通透性变化的动物,按1.25mg/100g体重的剂量经静脉注入0.125%伊文思蓝溶液1ml,并立即用5%卵白蛋白 PBS液10μl滴眼攻击;对于判断临床及组织学改变的动物,仅用5%卵白蛋白PBS液10μl滴眼攻击,不注射伊文思蓝。
(2)模型特点 给大鼠经腹腔注射卵白蛋白,使其产生 IgE抗体,IgE与结膜组织中肥大细胞的F。受体结合而主动致敏。当用抗原进行局部攻击时,引起激活的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过敏介质,从而使局部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并伴有局部嗜酸性细胞浸润。注入伊文思蓝,可渗出于眼组织内,引起组织水肿,根据结膜水肿程度、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程度,以及结膜组织提取液的光密度,判定血管通透性变化,以反映结膜变态反应的程度。DL-二硫基苏糖醇(DDT)是黏液溶解剂,它可破坏结膜黏液屏障功能,使卵白蛋白这种大分子物质可以穿透入结膜,与组织内的IgE抗体结合,增强眼部变态反应。
(3)比较医学 眼部变态反应主要是肥大细胞介导的1型变态反应。枯草热性结膜炎,春季角膜结膜炎,特应性角膜结膜炎,巨乳头状角膜结膜炎均主要参与Ⅰ型变态反应。用于诱发Ⅰ型变态反应的方法较多,常用的动物有大鼠、豚鼠及小鼠。本模型方法是抗Ⅰ型变态反应药物常用的筛选方法,方法客观、简便、快速(攻击后10min即出现明显的结膜炎症状,30min可达高峰,1h后消失)并可定量,筛选的结果与临床效果基本吻合。
2.带抗原诱发的变应性结膜炎
(1)复制方法 取雌性豚鼠或雌性小鼠,用10μl微量移液管,将豚草粉(Ambrosiaartemisiaefolia)1.25mg喷入动物鼻孔和结膜下弯隆部,1次/d,连续5d,豚鼠在第8~12日再加强1次。在第15日对豚鼠或第8日对小鼠进行抗原攻击,将豚草粉l.25mg喷入结膜下弯隆部。抗原攻击20min后裂隙灯下判断结膜充血水肿情况,判断标准同卵白蛋白诱发的主动变应性结膜炎。
(2)模型特点 用豚草粉反复接触正常豚鼠或小鼠的鼻黏膜及结膜,刺激结膜组织产生特异性IgE抗体,附着于结膜的肥大细胞Fc受体使之主动过敏。当抗原攻击时,抗原一抗体结合,引起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过敏物质,从而使局部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引起结膜充血及水肿,并伴有局部嗜酸细胞浸润。根据结膜充血的程度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程度判定结膜变态反应程度。
(3)比较医学 本方法所引起的变应性结膜炎与人眼的枯草热性结膜炎的致病方式及临床表现十分相似:①所用抗原是最常见的空气携带抗原。②给药方式是最自然的过敏原接触方式。③不用加佐剂。④动物可产生高水平的抗豚草IgE及明显的变应性结膜炎的临床和组织学表现。本方法重复性好,经济实用,快速,容易操作,可作为抗枯草热性结膜炎药物及其他抗过敏药物的筛选方法。在动物免疫之前用药,用药天数与喷豚草粉的天数相同,每日滴药次数由受试药物的药效学及药动学特点决定。
3.卵白蛋白诱发的被动变应性结膜炎
(1)复制方法 将由卵白蛋白致敏的豚鼠或大鼠的血清10μl注射于正常豚鼠或大鼠结膜下使其被动结膜致敏,24h后进行抗原攻击。对于判断血管通透性变化的动物,经静脉注射1ml 0.1%伊文思蓝溶液,内含卵白蛋白100μg,对于判断临床改变及组织学改变的动物,仅静脉注射1%卵白蛋白PBS液10μl攻击,不注射伊文思蓝溶液。
(2)模型特点 将致敏豚鼠或大鼠的血清(内含丰富 IgE抗体)给正常豚鼠或大鼠结膜下注射,IgE与结膜的肥大细胞的Fc受体结合,使之被动致敏。当抗原攻击时,引起肥大细胞释放过敏物质,从而导致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强及结膜嗜酸细胞浸润,通过测定伊文思蓝渗入眼睑及结膜的量及嗜酸细胞计数,可反映结膜变态反应的程度。
(3)比较医学 本模型方法可作为抗Ⅰ型变态反应药物常用的筛选方法。给药途径与给药时间由受试药物的药效学与药动学特点决定。
4. 48/80所致变应性结膜炎
(1)复制方法 取成年健康大鼠,按1.25mg/100g体重的剂量经静脉注入0.125%伊文思蓝溶液1ml,15min后,用48/80 1mg深于10μl PBS(pH 7.4)中滴眼。20min后,处死动物,摘除眼睑和眼球。对于判断临床改变及组织学改变的动物,仅用48/80PBS溶液10μl滴眼攻击,不注射伊文思蓝。
(2)模型特点 48/80直接引起肥大细胞非免疫性脱颗粒,释放过敏介质,导致结膜血管通透性增强及结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通过测定伊文思蓝渗入眼睑及结膜的量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反映结膜过敏反应的程度。
(3)比较医学 48/80是广泛用于体内体外研究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剂,常用于研究对各种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肥大细胞脱颗粒有抑制作用药物的疗效。实验用药从48/80滴眼前2d开始应用,每日滴药次数由受试药物的药效学与药动学特点决定。
5.组胺引起的变应性结膜炎
(1)复制方法 给豚鼠静脉注射伊文思蓝溶液1ml(1g/L),注射40min后给模型动物一侧眼局部滴20μl受试药物。局部用药后30min,麻醉豚鼠,用组胺300n9/μl结膜下注射攻击,或组胺溶液25/μl(7.5~10μg/ml)滴眼攻击,对反应定量。
(2)模型特点 组胺为过敏介质,是引起变应性结膜炎的主要成分,豚鼠结膜下注射组胺后可直接引起眼结膜血管通透性增强并导致组织水肿。
(3)比较医学 用本方法复制的变应性结膜炎模型,方法简单,易于操作,病变程度容易控制,适用于抗过敏眼科药物筛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