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病毒性出血症
本病也称兔瘟,是家兔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侵犯成年兔,发病率与病死率都很高,是需要严格控制和监测的实验动物疾病。
(1)病原
本病的病原是兔出血症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呈正20面体、立体对称,无囊膜,外形近球形,大小30~32nm,含有单股RNA。病毒存在于肝、肺等器官内,对人、绵羊和鸡等的红细胞有凝集作用,尤其是人类“O”型血和鸡的红细胞。
(2)症状
潜伏期24~72h,病程36~48h,人工接种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后13~28h,体温升高,发病率55.4%~90%,病死率90%~100%。
临床表现一般分为3种类型:最急型发病后6~12h死亡;急性型发病后12~48h死亡;慢性型拖延数日以上。
症状主要有发热,体温升高,拒食,消瘦,呼吸困难,便秘,少数出现腹泻。濒死前体温迅速下降,并有短期兴奋,挣扎,口鼻流出泡沫状血液。
(3)病理
全身广泛的充血和出血,气管与支气管里可见泡沫状血液,肺淤血、水肿、点状出血,消化道粘膜出血,浆膜下散布有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出血,心内、外膜上树枝状出血,心肌坏死,肝、脾、胸腺等均肿大,有出血点,肾脏淤血、出血。
(4)诊断
根据病史、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尸体剖检特征(如淋巴结、内脏出血)即可作出初步诊断,荧光抗体法诊断本病较为快速和可靠。
(5)防治
预防本病必须采取综合措施:
①、消灭传染源 迅速作出诊断,如在兔群中发现病兔应立即隔离观察,病死的送交兽医检查,一旦发现兔群有感染、发病,要淘汰。
②、切断传播途径
预防本病病原侵入兔群,兔种的引进及饲料均不能带入本病原。
定期进行预防性消毒,防止野生啮齿动物进入兔舍。除饲养人员外,其他人不得进入兔舍,尤其是个体养兔人员。
③、保护易感宿主 在本地有发病症状时,立即将病兔或接种病毒的兔的脏器捣碎,以生理盐水1:10稀释制成乳剂,3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加入甲醛至浓度为0.4%,37℃、48h灭活,经无菌、安全、效检后,每兔注射1~2ml,接种后3~4天即可控制本病,如有疫苗,可按疫苗说明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