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主要在野鼠中流行,在啮齿类动物中传播,经螨等吸血昆虫、鼠尿污染、被鼠咬伤等方式传染给人,病势凶险,症状严重,无特效疗法,死亡率高。近年来,已有多起由实验大鼠传染给人的报道,故应引起高度重视。普通级动物应排除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流行性出血热有多种,其中肾综合症出血热,又名朝鲜出血热或鼠类病毒肾病,于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东北发现,目前疫区已波及20多个省、市、自治区,病人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蛋白尿、血小板减少、休克等为特征。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和毛细管广泛损害。黑线姬鼠是本病毒的自然宿主,对本病毒十分敏感。实验室啮齿动物亦可感染本病。
(1)病原
肾综合症出热病毒(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virus)为布尼安病毒科(Bunyaviridae)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病毒粒子圆形或卵圆形,直径80~100nm,含有单股RNA,有长、中、短3个片段,病毒粒子外被囊膜,其表面有突出物,可凝集鹅红细胞。该病毒可能存在几种不同的血清型,对脂肪浴剂敏感,乙醚、去氧胆酸等均可灭活病毒。加热60℃,30min可杀死病毒。
(2)症状
本病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一些国家,国内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均有本病流行。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有明显的地方性与季节性,与当地野生啮齿类动物的活动高峰相符合。病毒一般经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另外螨可能是其传播媒介。潜伏期约14天,患者出现高热、头痛、肌痛、球结膜水肿、充血、腋下及软腭处有出血点,几天后病情加重,多种内脏器官出血,肾功能衰竭。监床上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休克)、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实验大鼠、豚鼠和家兔也可感染本病毒,但不发病,可产生高浓度特异抗体。
(3)诊断
用病毒血凝抑制试验检测血清中抗体,将病死鼠肺涂片,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也可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本病毒的特异的抗体。是“国标”规定病毒检测的必检项目。
(4)防治
①、消灭传染源 野鼠是本病主要宿主,故灭鼠与防鼠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
②、切断传播途径 注意食物与饲料卫生,人类的食物与饮水必须加热或煮沸。对饲料、垫料必须经严格消毒灭菌。还应灭螨和寄生虫,以切断传播途径。
③、保护易感宿主 预防肾综合症出血热,需接种疫苗,用鸡胚灭活疫苗接种健康成人,以保护实验动物的接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