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Rabies)
狂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疫病。原为野生肉食动物中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能感染狗、猫、蝙蝠、人类、家畜。其他动物被患病动物咬伤,或由于含有本病毒的唾液浸入伤口、溅入眼结膜后引起发病。
(1)病原
狂犬病毒(Rabies virus)属弹状病毒科(Rhabdo viridae)狂犬病病毒属(lyssvirus)。病毒粒子呈短杆状或弹丸状,一端扁平而另一端钝圆,直径75~80nm,长约180~200nm,中心是单负股RNA,外绕以螺旋状对称排列的蛋白质衣壳,表面有脂蛋白囊膜,其上存在糖蛋白组成的刺突,它与病毒的感染性有关。病毒存在于患病动物的神经组织和唾液中,易为日光、紫外线、甲醛、季胺类化合物所灭活,对酚有较高抵抗力,抑菌浓度的硫柳汞、碘胺药和抗生素对该病毒均无效。
(2)症状
①、温血动物 如犬、猫、家畜及兔、小鼠等实验动物均为易感动物。狗感染本病毒后,经2~8周潜伏期(长者可达数年),出现习性改变,逃跑或躲避主人,往往失踪数日。但疯狗很少恐水,愿意多饮水,狂躁发作时,四处奔走,攻击人及所遇到的各类家畜,吞食木片、煤块、金属或石子,最后因麻痹而死亡。猫患病时,其症状类似于狗。马的狂犬病,与破伤风相似。牛、羊患本病时,常吼叫,刨地,啃咬周围物体,磨牙,流涎,麻痹而死亡。猪患本病时,除应激性增高外,还出现狂暴攻击行为,1周内死于麻痹。但也有所谓沉郁型,早期即发生麻痹,病程迅速,2~4天内即死亡。
②、人类 一般是被疯狗咬伤,病毒通过伤口进入机体,潜伏期1~3个月(短者1周,长者达数年)。潜伏期长短取决于伤口至脑部的距离,伤口大小与深浅,以及狗唾液中所含的病毒数量等。早期症状有发热、头痛、乏力、流涎、流泪等,断而吞咽或饮水时,喉头肌肉痉挛,闻水声可引起痉挛发作,故称为“恐水症”,患者出现症状后3~5天转入麻痹、昏迷而死亡。
(3)病理
自然感染狂犬病的动物,其最明显的病理学变化是非化脓性脑脊髓炎,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海马回、大脑皮层和延脑,神经元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和坏死,胞浆内有内基小体,病毒悬液经56℃30~60min或100℃,2min即失去活力,感染组织在室温下1~2周即丧失感染性,但是在冰箱和0℃以下可保存数周至1年以上。
(4)诊断
发现疑似患本病的动物,尤其是具有攻击行为,咬伤人或其他动物时,应将其捕获观察至少1周,如观察期内发病,立即将其处死,取脑组织,特别是海马回部位的脑组织,制成印片或涂片,用荧光素标记的抗病病毒血清染色,检查病毒抗原。取海马回部位脑组织作病理切片,在神经细胞里可发现内基小体(病犬脑组织内基小体阳性率为90%),如有必要可将其脑组织制成10%悬液,注射于小鼠脑内,观察21天,5天内死亡者废弃,5天后发病者取脑组织作进一步检查,并采取血样用ELISA检查血清内的抗体,为敏感、快速和特异的方法。
(5)防治
①、消灭传染源 预防狂犬病,首先要控制易感动物和患病动物,因此,每年应捕杀野犬。
②、切断传播途径 对来自本病流行区的狗和猫要隔离、检疫,防止被狗、猫咬伤,发现狗、猫有异常表现,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③、保护易感宿主 给家犬注射兽用狂犬疫苗。
疑似本病的动物咬伤人后,应立即彻底处理伤口,用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冲洗伤口,扩创,消毒。立即用抗狂犬病高免血清,一半剂量肌肉注射,另一半在伤口周围作浸润注射。有人推荐将疫苗与高免血清联合应用,但后者对自动免疫有干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