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推荐或发布相关实验技术、实验攻略、实验经验分享等。
皮肤过敏动物模型
2018年07月06日
来源:《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方法学》
作者:周光兴
责任编辑:lascn
(1)复制方法 体重为200~250g,4~5周龄的白色豚鼠,造模第1和第8日各进行1次致敏接触,第15日进行激发。模型动物皮内注射5%三氯乙烯橄榄油溶液,涂皮诱导浓度为40%,激发浓度为20%。于激发后24h观察和记录模型动物皮肤反映情况,随后麻醉动物并采血,无菌取皮肤固定后作常规组织切片,染色后光镜下观察。
(2)模型特点 模型动物血清总IgG含量明显升高,大多数豚鼠皮肤可出现红斑及水肿反应;镜下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模型动物表皮棘细胞层增厚,真皮内毛细血管扩张并可见水肿,同时有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并伴血管周围炎。三氯乙烯诱导过敏性皮炎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免疫细胞受三氯乙烯的激发而发生增殖活化,进入抗原侵入部位后释放的炎性介质导致皮肤的病理性改变。本方法复制的过敏动物模型其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与二硝基氯苯诱导的动物迟发型超敏反应相似,因此推测三氯乙烯所引发的豚鼠皮肤过敏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
(3)比较医学 三氯乙烯作为一种挥发性的脂溶性小分子有机化学物,人类职业接触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吸收,可导致心脏、肝、肾和神经系统损伤。其发病主要表现为皮肤过敏性损害,推测可能为三氯乙烯或其代谢产物所致的过敏性接触性皮炎与机体异常的免疫应答过程有关,但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由于免疫系统是较为敏感的毒性作用靶点,因此本方法建立的皮肤过敏动物模型,可用于研究动物在三氯乙烯致敏后机体免疫学、病理学指标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人体三氯乙烯致过敏性皮炎的免疫学机制及病理学诊断方法提供动物实验依据。
上一篇:瘙痒动物模型[ 07-06 ]
下一篇: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动物模型[ 0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