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模型制备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动物模型

2018年07月10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方法学》 作者:周光兴 责任编辑:yjcadmin
摘要:人和动物皮肤损伤后的正常愈合是以遗留细小而表浅的瘢痕而告终。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 HS)和瘢痕疙瘩(keloid)仅见于人类,可引起外观形态改变和功能障碍。

人和动物皮肤损伤后的正常愈合是以遗留细小而表浅的瘢痕而告终。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 HS)和瘢痕疙瘩(keloid)仅见于人类,可引起外观形态改变和功能障碍。

1 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移植模型

(1)复制方法  按30mg/kg体重的剂量经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麻醉裸小鼠。麻醉后动物俯卧固定于手术板上,小鼠背部两侧用常规去毛并用75%乙醇消毒,于两肩胛骨处各作一约1cm切口,潜行分离形成皮下腔隙,将分别来源于两个患者的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切成5mm×5mm×8mm大小,植入皮下腔隙中,切口用7-0无损伤缝线缝合。

(2)模型特点  模型动物术后探查表明,植入组织快与表面皮肤结合紧密,与底部肌肉组织结合疏松;植入物由长方块变为圆滑的“鹅卵石”状;植入瘢痕组织的大小与植入前没有明显区别。不论是增生性瘢痕还是瘢痕疙瘩植入组织,取出时均有不同厚度的纤维包膜覆盖,包膜内含有大量活性细胞。包膜内可见内含红细胞的血管,并向植入物内延伸。植入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均保持其原有的螺旋状胶原纤维和典型的胶原结节,细胞无明显增加。植入的瘢痕疙瘩组织均保持其特有的肥厚的折射性嗜伊红胶原束,植入物细胞成分和密度、胶原纤维形态和密度无明显变化。透射电镜下,植入的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内均可见纤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并存,成纤维细胞内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与原始瘢痕组织比较无明显差异。肥大细胞胞浆中颗粒明显。

(3)比较医学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均以过剩的细胞外基质,尤其是胶原沉积为特征,细胞形态也相似,但临床上增生性瘢痕仅在原伤口内生长,向外压迫周围组织,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后自发蜕化;瘢痕疙瘩是皮肤损伤后引发的胶原异常积聚所致的过度瘢痕化,表现为过度生长,超过原伤口界限,侵犯邻近组织,呈瘤样增生,造成功能障碍。上述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裸小鼠模型中,植入物胶原纤维形态和密度无明显变化,植入物内同时存在纤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且成纤维细胞内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说明植入物内的成纤维细胞仍保持合成和分泌胶原蛋白的能力,表明植入瘢痕仍处于“活跃”状态,且不随时间延长而改变。

已有研究报道,将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去上皮后移植于裸小鼠皮下,并进行了长达246d的连续观察,发现移植物体积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但未出现任何排异或炎症,感染反应,组织结构、胶原密度及结节性改变等组织学特性的变化。增生性瘢痕体积缩小的速率为每日0.436%,约115d后缩小1/2;瘢痕疙瘩组织缩小的速率为每日0.736%,约67d缩小1/2。虽然如此,其保持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特性的时间对于大多数实验室和治疗性研究已能满足要求。有学者提出,以裸小鼠为载体,因动物个体较小,存活期较短,移植物的大小和存活时间受到很大限制,均不利于对移植物进行理想的观察和测量。为此,他们将瘢痕疙瘩组织移植于裸大鼠以下腹浅动脉为蒂的皮瓣,制作了瘢痕疙瘩组织模型,并进行了12个月的观察,发现移植的瘢痕疙瘩组织无论是在组织结构还是在胶原合成上都保持了原有的特性,而从移植物中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其活性与从人体瘢痕疙瘩组织直接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则显著下降。但用裸大鼠作为模型动物移植的增生性瘢痕对TGF-β2的反应性与人的TGF-β2的反应性是相同的。

2 动物自身模型

有研究报道,曾采用在兔耳腹侧面制作深及软骨层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进行了288d的连续观测,结果16个创面中有11个(69%)愈合后出现明显的高出皮面的瘢痕增生,且组织学检查见真皮内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可见到具有特征性的胶原纤维结节,还可见到血管数目增多等慢性炎症改变。本模型可用于研究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

以及评价疗效。本模型的优点是对从创面愈合到瘢痕增生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而且研究的对象没有脱离其发生发展的原环境,实验结果更具客观性。但其缺点是所产生的瘢痕是否是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仍有很大争议;瘢痕增生程度远不如人的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明显,持续的时间也较短;模型的成功率较低。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