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省级发布专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实验兔黏膜损伤模型鼻中隔黏膜的愈合

2018年07月19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World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 - Head and Neck Surgery Volume 3, Issue 1, March 2017, Pages 17-23 作者:李晓菲译 责任编辑:admin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兔鼻中隔手术后黏膜缺损的鼻黏膜再生过程,评价不同干预措施对鼻黏膜再生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兔鼻中隔手术后黏膜缺损的鼻黏膜再生过程,评价不同干预措施对鼻黏膜再生的影响。
 
方法:在四十只新西兰白兔的鼻中隔黏膜上制作直径为7 mm的圆形黏膜缺损。按干预方式分为四组(每组十只),无治疗(对照组)、硅橡胶片(SS)、透明质酸(HA)、硅橡胶片和透明质酸(SS+HA)组。每周评估缺损直径、黏膜厚度、上皮厚度和纤毛细胞计数连续评估五周。
 
结果:术后1, 2, 3、4、5周,对照组缺损平均直径分别为5.1、3.65、1.2、0.75和0.05 mm。SS组术后1, 2, 3、4、5周径减小至4.35、2.1、0.35、0.15、0 mm,与对照组相比,术后第2周的平均直径明显减小。五周时,HA组和SS +HA组的缺损直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各组黏膜厚度、上皮厚度和纤毛细胞计数无显著差异。
 
结论:采用新型兔模型对鼻中隔黏膜的再生过程进行了鉴定。通过应用硅橡胶片可以加速黏膜再生。
 
关键词:鼻中隔  鼻黏膜  透明质酸  兔
 
简介:鼻中隔的黏膜可在许多鼻科手术中受伤。随着鼻内镜下颅底手术的发展和鼻中隔皮瓣的重建,医源性鼻中隔黏膜损伤的数量和程度增加。然而,对鼻中隔黏膜愈合过程的全面了解尚不清楚,影响其再生的因素还有待澄清。创伤修复的过程在牙龈和皮肤等组织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虽然已用不同的动物模型研究了鼻腔黏膜的愈合过程,目前还没有研究评价创伤愈合后鼻中隔黏膜损伤。硅橡胶片通常用于鼻手术后促进黏膜愈合。认为通过湿润伤口促进黏膜愈合过程。尽管已经报道了硅橡胶片在鼻中隔成形术后的临床结果,这种材料对鼻中隔黏膜的影响还没有明确的记载。此外,在组织学水平上描述这种效应的研究相对较少。透明质酸在鼻窦手术中具有较短的上皮化时间,但其对促进鼻中隔黏膜愈合的作用尚未得到证实。本研究旨在探讨兔鼻中隔创伤性缺损的鼻黏膜再生过程,评价不同干预措施对促进黏膜损伤愈合的作用。
 
材料:兔鼻中隔黏膜创面愈合模型的建立:四十只成年新西兰白兔,平均体重3700克(3000至4200克)作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硅橡胶片组(SS)、透明质酸组(HA)、硅橡胶片和透明质酸组(SS+HA)。在手术前,每只动物接受肌肉注射,由Zoelil10 mg/kg(替乐胺125 mg/ml,唑拉西泮125 mg/ml)和Runpun(2%噻嗪)以1:2的比例进行全麻。鼻的区域被剃刮并用聚维酮碘溶液消毒。用1%利多卡因和1∶100000肾上腺素混合后,用10μm刀片透过骨膜制作5 cm长的中线鼻背皮肤切口。双侧骨膜瓣双侧隆起,鼻骨充分暴露。鼻腔截骨术采用矩形4毫米直骨刀进入鼻中隔。将上外侧软骨与鼻中隔分开,行双侧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使鼻中隔完全暴露。使用我们制造的圆形冲头,制作直径为7毫米环形黏膜切口。圆形病变的黏膜被抬高并与软骨膜剥离,暴露下鼻中隔软骨。使用纱布止血,十六只兔以左中隔为干预侧,24只兔右侧为干预侧。对照组在拔除黏膜后,将鼻骨抬高复位,皮肤闭合。对于SS组,在缺损的隔片上放置1厘米×1厘米的硅橡胶片,并用5-0Vicryl将其固定在隔膜上。对于HA组,将一片Melgel切成1厘米×1厘米大小的方形件并放置在受损的隔膜上,然后,按照制造商的说明书,用1毫升无菌生理盐水水合。最后,对于SS+HA组,硅橡胶板应用于HA之上。肌肉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40000 IU)连续三天给药,芬太尼(0.02 mg/kg)皮下注射用于疼痛控制。所有手术均由一名研究者完成。为了评价黏膜愈合过程,在1, 2, 3 、4、5周每组用处死2只动物。获得整个软骨间隔评估。
 
黏膜再生分析:收获的隔膜在磷酸盐缓冲盐水中冲洗三次,获得伤口部位的数码照片。用温和的抽吸和冲洗除去隔膜上其余的血液凝块、异物和肉芽组织。用光学显微镜上的千分尺测量总试样的最短距离,分析剩余缺陷的直径。直径小于0.01毫米被认为是完全愈合。然后将样品固定在10%缓冲甲醛中24小时。并以冠状方向嵌入石蜡中。取四块4μm厚的鼻中隔缺损段,用HE染色。在光镜下评估切片,并对再生的隔黏膜进行组织学分析。从软骨缺损到软骨的过渡区测量黏膜厚度。黏膜厚度指数(MTI)为再生黏膜与对侧完整黏膜的比值。再生黏膜的上皮厚度指数(ETI)也与基底膜厚度(×400倍放大率)相同。纤毛细胞指数(CCI)计算为再生侧新形成纤毛细胞数与对侧纤毛细胞计数之比。
 
结论:鼻中隔黏膜缺损大小:围手术期无动物死亡,40只家兔均获标本。Melgel-?应用于兔鼻中隔在术后1周和3周之间完全消退,不管硅橡胶板是否存在。记录鼻中隔黏膜缺损的平均大小。对照组术后1, 2, 3、4、5周平均创面大小分别为5.1、3.65、1.2、0.75、0.05 mm。术后5周(0.1 mm和0 mm)缺损完全愈合。术后1, 2, 3、4、5周,SS组的平均缺损大小分别为4.35、2.1、0.35、0.15和0 mm;HA组5.1、3.8、2.05、0.85、0.05 mm,SS+HA组分别为4.05、3.15、1.75、0.65和0 mm;5周后各组均观察到黏膜完全愈合。SS组较对照组创面愈合早1周。SS组在术后2周内缺损的平均大小也明显减小。其余各组的缺损大小均无显著性差异。
 
黏膜厚度与上皮厚度:术后早期观察到正常的呼吸道纤毛上皮和皮下上皮丢失。整个黏膜和上皮的厚度随时间而增加。对照组平均对侧黏膜厚度和上皮厚度分别为167μm和29μm。术后1、2、3、4、5周对照组平均MTI分别为0.95、1.45、1.95、1.4和1.1;SS组分别为1.05、1.6、1.25、1.3和1.15;HA组分别为1.2、1.25、1.35、1.25和0.95;而SS + HA组分别为0.75, 1.2, 1.2, 0.75和0.95。干预组MT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组动物术后1周平均ETI分别为0.5、0.45、0.55和0.6。术后2周时分别为0.6、0.7、0.8和0.6,术后3周分别为0.7、0.85、0.65和0.6;术后4周分别为0.75,0.8,0.55,0.6;术后5周分别为0.65、0.55、0.6和0.45。五周后各组黏膜上皮厚度均未完全恢复。干预组在任何时间点的ETI均无显著性差异。
 
纤毛细胞指数:再生黏膜纤毛上皮细胞计数随时间延长,术后第5周CCI达1。术后1、2、3、4、5周对照组平均CCI分别为0.2、0.45、0.68、0.89和0.97mm;SS组分别为0.3、0.7、0.83、0.85和0.98mm;HA组分别为0.45,0.63,0.67,0.83和0.93mm;SS + HA组分别为0.35, 0.47,0.63,0.75和0.9mm. 硅橡胶片和透明质酸在术后早期(术后1周~2周)与对照组相比,CCI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晚期CCI与干预方法相似。
 
结论:提出了一种新的兔鼻中隔模型来有效地评估鼻黏膜愈合。硅橡胶片应用于鼻中隔黏膜缺损,可以显著增强早期损伤期黏膜再生,最终导致更快的愈合。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