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三十载 不断进取求发展 ——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发展历程
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承担全校实验动物生产供应、技术服务和业务管理工作,肩负业务技术和行政管理双重职能。
我校实验动物中心的前身是学校动物房,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今已有60年历史,先后隶属于教务处、科研处和设备处。1986年后,归属设备处供应科管理;1991年动物房更名为实验动物服务部,归属学校科教服务公司管辖。1995年,正式成立实验动物中心。
一、筚路蓝缕的成长史(1958-1987)
20世纪50年代末期,动物房建有小鼠房、大鼠房、仓库和办公室共50平方米,饲养和管理人员3名。60年代初期,人员增至4名,增加了免、豚鼠和羊,兴建狗房和猴房共80平方米,每年供应大鼠和小鼠近万只,家兔近千只。
1966年,动物房仅保留2名饲养员照料猴子。1972年以后,饲养和管理人员恢复至4人,饲养小鼠、大鼠、兔、羊和猴子,每年供应小鼠和大鼠数百只,家兔数十只。
20世纪80年代初,动物房舍迁移,新建120平万米建筑面积的两层小楼,工作人员增至7人,重新引进了实验动物的种群,制定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每年生产大鼠1000多只,小鼠10000多只,随着动物生产供应量的增多,人员也增至8-l0人。
二、砥砺奋进蜕变史(1988-2009)
1.实验动物的改革探索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学校先后在各附属医院、研究所(室)和教研室建立了20间近400平方米的动物实验室。
1991年至1994年,学校动物房有饲养和管理人员8名。1993年,学校成立科教服务公司,动物房成为公司属下的实验动物服务部,实行部分承包、销售动物提成的做法。1994年,由于原有设施条件不过硬,动物生产量出现滑波,部分承包的做法受到冲击。
2.实验动物管理体制的创新——正处级实验动物中心的设立
1994年,我校成立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1995年,独立设置了正处级实验动物中心。1997年,设置清洁级动物室和普通级动物室,分别取得广东省科委和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颁发的合格证6个,包括普通级NIH小鼠、SD大鼠、wistar大鼠、青紫兰兔生产供应合格证和设施合格证,以及第一个清洁级动物实验设施合格证。
3.实验动物中心大楼的建立——质的飞跃
(1)硬件建设
1996年6月,学校确定了实验动物大楼的建设规模和具体布局,以及实验动物中心的职能。实验动物大楼于1997年10月破土动工,1998年完成土建工程,1999年至2000年完成实验动物大楼内部装修工程,总投资近1500万元。
建成后的实验动物大楼总面积约3600m2,分为6层。包括普通级大、小动物室,SPF动物实验室,SPF动物繁育室,实验动物检测室等。建立了大动物手术室,配备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球计数仪等设备,完全能够与国际接轨。
(2)软件建设
设置了业务室、普通级动物室、SPF动物实验室和SPF动物繁育室4个部门。人员逐渐扩增至28人,职称方面,有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6人;学历方面,博士后1人,在职攻读博士2人,硕士3人,在职攻读硕士1人。
(3)主要成果
1999年,广东省科委批准我校实验动物中心为“广东省实验动物技术培训中心”筹建单位,并举办了8期培训班,受训人员500余人。
2000年我校首次获得SPF级动物生产和实验合格证;2005年,我校取得SPF级SD大鼠、Wistar大鼠、KM小鼠、NIH小鼠、Balb/c小鼠、C57小鼠和裸小鼠生产许可证,普通级新西兰兔、白化豚鼠和花色豚鼠生产许可证,屏障环境和普通环境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2005年生产供应实验动物近10万只,还供应省内外近50家单位。2005年协助各课题组完成610项动物实验,其中SPF级动物实验320项,普通级动物实验290项。
主持2项和参与2项国家级课题、主持9项及参与6项省级课题、主持4项校级课题、参与一批厅局级课题,共获得科研经费198万元。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在国家和省级学术会议交流论文数十篇。编写出版了《中医实验动物学》和《实验动物学》2本教材。
2001年,我校实验动物中心负责筹建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中医药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2008年4月26日,中医药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2007年协助广东省科技厅承办了“第七届中南地区实验动物科技交流会”。
4.大学城实验动物中心建设
2005年11月,学校在大学城校区划拨800m2房舍给实验动物中心,2006年投入200万元装修房舍,2007年5月取得环境设施合格证,2008年取得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和动物实验许可证。
2008-2009年共获得广东省科技厅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973项目子课题1项,市科技局课题1项,并参与6项省级课题研究。
2009年,完成2008年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优势学科实验室仪器购置招标工作,建立细胞实验室和转基因动物实验室。
三、驶入生命科学时代的快车道(2010-2018)
2013年升级改造普通级动物室,2014年获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300万元,2016年获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200万元,2017年学校投入60万元增补部分实验仪器,2018年学校投入89万元更换2台高压炉和新购IVC笼具。
2015年,开发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信息化管理平台,并于2016年开始上线运行。
2017年7月启动建设ABSL-2负压实验室,2018年2月,ABSL-2实验室取得广州市二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书。该实验室占地面积150m2,按照P2+级负压实验室要求设计,已配备负压IVC 独立送风隔离笼具、双扉灭菌锅、Olympus IX73 倒置荧光显微镜等实验仪器。
我校实验动物中心在国内同行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中医药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分别由我校徐志伟校长、王省良校长担任;邹移海教授曾担任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中医药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实验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副主委。目前,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中医药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第三届主任委员由我校刘小虹副校长担任,王萧研究员任秘书长;王萧研究员任广东省实验动物学会理事长。
四、未来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实验动物科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实验动物中心作为高校的一项基本建设,不可或缺,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对外服务的重要场所,作好自主开发的或引进的实验动物资源(基因修饰动物)的保存,是我校诞生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保障。
积极引进人才,创新管理体制,加强人才队伍,以平台建设吸纳人才,以事业发展凝集人才,以产业发展激励人才,切实发展壮大实验动物人才队伍。
(撰稿:张永斌 审核:李伊为 王萧)
插图:
1996年的实验动物中心
2000年的实验动物中心
2000年召开的技术培训班
2001年,受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委托,我校实验动物中心负责筹建“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中医药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
2000年开始,在研究生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中设立“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制”研究方向
2007年大学城实验动物中心剪彩
P2+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