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模型制备

全脑缺血动物模型

2018年09月10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方法学》 作者:周光兴 责任编辑:yjcadmin

1 两动脉阻断法(occlusion of bilaterial carotis communis artery)

(1)复制方法  SD大鼠,雌雄不拘,体重为250~300g。经腹腔注射水合氯醛(350~400mg/kg体重的剂量)或戊巴比妥钠(50~60mg/kg体重的剂量)麻醉后,仰卧位固定,剃除颈部毛发,手术区域皮肤常规消毒。颈前正中切口,分离双侧颈总动脉(carotis communis artery, OCA),夹闭双侧CCA,同时合并低血压以减少脑血流量,造成急性脑缺血。由于啮齿动物(沙土鼠除外)脑血液循环有较人类丰富的侧支循环,仅结扎双侧CCA不足以明显降低脑血流量(CBF),因此必须结合降压药三甲噻吩、酚妥拉明或静脉放血等方法使动脉血压降低至50mmHg(6.7kPa),使CBF降低至正常的5%~15%。放血方法:由颈静脉插管至右心房,供放血并连续记录EEG。采用抽血的方法放血,失血达80mmHg(10.7kPa)时结扎双侧颈动脉,再继续抽血,使血压降至6.7kPa。

(2)模型特点  此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用一次性手术即可完成,阻断完全可逆,可人为控制动物呼吸。采用这种方法复制的模型,能进行缺血再灌流损伤的研究,模拟了临床上休克、心功能不全、脑血管严重狭窄或阻塞合并血液低灌流引起的脑循环障碍,造成不同程度的脑组织缺血损伤。因而,对于探讨人类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病规律,评价抗脑缺血药物的疗效等有价值。缺点是:①模型不能在清醒动物上复制,无法研究血管狭窄后行为学的变化。②常因存在侧支循环而造成缺血不完全,部位不宜确定。③脑缺血时限长,有时导致脑缺血后抽搐、癫癎等并发症的发生。且由于低血压状态,可干扰其他器官、组织的供血和实验结果。此方法除可用于大鼠外,也可用于兔、猫和猴的完全性脑缺血。

2 四动脉阻断法(occlusion of four blood vessels)

(1)复制方法  SD大鼠,雌雄不拘,体重为250~300g。经腹腔注射水合氯醛(350~400mg/kg体重的剂量)或戊巴比妥钠(50~60mg/kg体重的剂量)麻醉后,仰卧位固定,剃除颈部毛发,手术区域皮肤常规消毒。颈前正中切口,分离双侧颈CCA,套线备用。同时枕部切口(颈部前倾30°,利于手术部位的暴露),借助手术显微镜分离暴露第一颈椎横突翼并找左右横突孔(椎动脉在入脑前从此孔下通过),将灼热的电烙铁尖头(直径:0.5mm)直接插入翼突孔,深度以2~3mm为宜,电凝双侧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VA)造成永久性闭塞。插入时间不宜过长,1~2s即可,避免造成局部产热过高而损伤脊髓和脑干。电烙铁拔出时宜缓不宜急,以免将椎动脉烧断部位拉破,引起动物大量出血导致死亡。也可采用钻透第一颈椎小孔的方法,在直视下直接烧灼VA,成功率几乎100%。24h后用乙醚浅麻醉大鼠(也可在清醒状况下手术),颈部常规消毒,打开颈前正中切口,将套在双侧颈总动脉下的备用线结扎(也可用微型无创动脉夹夹闭两侧 CCA),根据实验需要可阻断血流10~60min。松开结扎线(或动脉夹)后可实行再灌注研究。

(2)模型特点  本模型是一个能够导致严重大脑缺血,具有较强可复制性的诱发模型。优点是缺血完全,检验缺血是否成功的指标明确,且可进行缺血再灌注研究。缺点是手术复杂,成功率低,个体差异大,术后存活率为50%~80%。在手术过程中翼突孔的区分是完全阻断VA的关键,在翼突孔前上方有一小切口,若肌肉分离不完全,易将该切口误认为是翼突孔,若在此处烧灼,不但不能完全阻断VA,而且易烧伤脊髓,甚至脑干,引起动物立即死亡。

3 全脑反复缺血再灌注(reperfusion after complete cerebral ischemia)

1.两动脉阻断后再灌注  按两动脉阻断法暴露双侧颈总动脉后,在双侧颈总动脉下用已穿好的备用线结扎或微型无创动脉夹阻断双侧颈总动脉血流(10~60min),之后松开结扎线(或动脉夹)实行再灌注,可进行反复缺血再灌注研究。

2.四动脉阻断后再灌注  按四动脉阻断法实施四动脉阻断24h后,再次暴露双侧颈总动脉,用微动脉夹可逆性夹闭双侧颈总动脉5min,反复3次,每次间隔1h,随后恢复供血,缝合创口。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