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实验动物科技创新发展30年总结
经过3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已成为支撑我校医学、药学、预防医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公共服务单位。
一、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发展历程
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前身为1985年1月成立的中山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是广东省首家拥有封闭式实验动物饲养系统的研究机构,也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实验动物基地之一。1988年成立的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挂靠在本中心。
2000年原中山大学与原中山医科大学并校后,实验动物中心获得快速发展,作为“211”重点学科建设单位,获得中山大学倾斜性支持。2003年,为支持新建药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中心挂靠药学院管理。2009年,脱离药学院成为学校直属单位,由医学科学处代管。
2010年,中山大学在广州大学城校区新建了建筑面积为7000m2的独体实验动物大楼。
2016年,为了推进中心管理制度的改革,学校决定由中山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代管实验动物中心。
2017年6月,原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整体并入给中山医学院。2017年11月,原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中山医学院动物实验室、何母楼动物实验室、疾病模式动物平台、动物分子影像平台、斑马鱼技术平台等6大动物实验相关资源统筹和整合,组建新的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历史沿革
二、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现状
中心现有动物实验设施主要分布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东、北两个校园,总建筑面积达到近1.1万平方米。相关设施已获得由广东省科技厅颁发的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和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可以提供SPF级大、小鼠动物实验和普通级豚鼠、兔、犬等动物实验,还可提供小规模的实验动物生产与供应服务,承担动物实验理论教学和动物实验技术技能培训工作职责。
目前,中心现有人员63名,其中教授6名、副研究员1名、高级实验师3名、技术人员19人,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17人。
目前,中心开放使用笼位数1.2万多个,建设中待启用笼位数约1.4万个。中心还建立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平台:(1)实验动物生产与供应服务平台(2)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平台(3)疾病模式动物平台(4)动物质量控制平台(5)斑马鱼技术服务平台(6)动物影像技术平台(7)公共仪器设备中心。
30多年来,中心已发展为集生产、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性单位。2013年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颁发的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规范(GLP)认证,批件号GLP13007057。2014年底获得广东科技厅“广东省疾病模式动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证(2014-42)。
实验动物大楼
三、中山大学对实验动物工作的投入和支持
中心先后获得学校“十五”“211工程”建设专项(1300万)、985工程III期建设专项(500万)、重点公共平台建设专项(2660万)等项目经费投入合计4360万元,购置了包括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脉动真空灭菌器等设备和独立通气笼具等高规格饲养笼器具。2015年投入1200万元进行39号实验动物设施改造,2017年投入3500万元进行何母楼1-3楼2700平方米设施建设,2018年拟投入900万元改建东校动物实验大楼。此外,每年支持实验动物中心学科建设经费1000万元。
2017年6月,原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中山医学院动物实验室、何母楼动物实验室、疾病模式动物平台、动物分子影像平台、斑马鱼技术平台等6大动物实验相关资源统筹和整合,组建新的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近期,投入近400万元建设实验动物质量控制平台。先后投入35万元建成包含动物伦理审核、费用管理、动物生产、申请与预约、培训管理、质量控制与检测管理、动物实验管理、资源库等8子系统,构成完善、个性化的中山大学动物实验服务系统。
四、中山大学实验动物科技创新
(一)标志性学术成果
1. 1995年我校实验动物中心陈系古教授在全国率先筹备中山医科大学转基因动物研究室,并于2000年在国内首次建立了BALB/c小鼠胚胎干细胞系并获得批量嵌合体小鼠,2003年在国内率先制作绿色荧光蛋白嵌合体小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作了β-地中海贫血转基因动物模型和携带四环素调控系统的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转基因小鼠模型,为β-地中海贫血和丙肝的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研究提供了可靠模型。陈系古教授主持的人类疾病转基因动物模型研究被列为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厅科研条件建设重点攻关项目和团队项目资助,2000-2004年间获得科研经费超过200万元。
项鹏教授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Apodemus 的胚胎干细胞和Nestin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并开展基于CRISPR-cas技术的基因修饰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研究。柯琼博士报道了利用TALEN技术建立了人类小头畸形相关基因(MCPH1)突变的食蟹猴模型,表现为小头畸形、胼胝体发育不良及上肢痉挛等重要的人类小头症症状,首次证实利用该技术可获得具有人类神经系统相关疾病表型的灵长类动物模型。此外,利用TALEN及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已获得FAH(酪氨酸血症I型)、SHANK3(自闭症)等基因敲除的食蟹猴模型。
蔡卫斌教授利用胚胎干细胞和同源重组技术制作了一系列心血管疾病研究相关基因打靶小鼠,构建平滑肌细胞条件性敲除并ApoE-/-自发性心梗小鼠模型、PEDF-/-和ApoE-/-双敲建立胰岛素抵抗小鼠模型等。目前,该课题组引进和制备基因修饰小鼠70多个品系。
2. 中山大学有庞大的临床医疗体系和高水平的生物医药研究团队,在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眼科疾病等领域取得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批诱导性疾病动物模型。
3. 建立了动物克隆技术平台,通过胚胎细胞融合技术获得嵌合体小鼠和和移植方法获得人类早期胚胎。同时,开展了异种核移植重构人胚克隆研究建立国际的人兔细胞嵌合技术,并获得克隆人胚发育到32个细胞以上,在Nature杂志及国内媒体广泛登载。建立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血液细胞、角膜上皮细胞的技术方法并获得成熟细胞,建立骨髓、脂肪、胰岛、神经等多种组织来源成体干细胞的分离培养、诱导分化和鉴定技术。
4. 参与了对两种猕猴属动物食蟹猴和中国恒河猴的基因组测序工作,发现猕猴属动物基因均显示出正选择迹象,遗传趋势分析证实食蟹猴基因组中存在着基因渗入现象,表明与恒河猴间发生了种间杂交。此外,在常规实验动物品系上,生产部优化小鼠品系,并建立了14个常规小鼠品系资源库。广东省疾病模式动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基因修饰小鼠资源库,包括精子库和胚胎库,保存品系70多个。同时,建成广东地区保存种类最多的哺乳动物细胞库。
(二)论文发表情况
2002年1月到2018年8月,以“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广东省疾病模式动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署名单位的学术论文有153篇,累计被引用1018次。
以中山大学Laboratory Animal Center(实验动物中心)、Guangdong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Disease-Model Animals(广东省疾病模式动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Model Animals(疾病模式动物中心)等为署名单位的学术论文有49篇,。
(三)科研项目与经费支持
30年多来,本中心承担各类科研项目93项,经费累计5000余万元,其中国家科技攻关、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项(含实验动物专项3项)。
(四)科技奖励
截至目前,中心作为主要参与单位,获得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项市级科技奖。
(五)科研平台建设
1995年开始,建立了基于胚胎干细胞基因转移或基因敲除的技术平台,2001年被列为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招标单位,成为广东省人体生物组织工程学会挂靠单位。
2011年6月筹建了中山大学疾病模式动物中心,建立模式动物资源库和生物安全评价的关键技术体系,构建我省疾病模式动物新技术、新模型研发及产业化服务平台。中山大学疾病模式动物中心技术实验室面积近125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060 余万元。本平台已建成完整的基因组修饰疾病动物模型、诱导性疾病动物模型、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等模型制作技术平台和安全评价的关键技术体系,并于2013年9月启动对外开放。2013年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颁发的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规范(GLP)认证,批件号GLP13007057。目前正在筹备国家CNAS认证和国际AAALAC认证。
2014年底,中山大学疾病模式动物中心获得广东科技厅认证,建成“广东省疾病模式动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4-42)。
(六)人才培养
本中心是中山大学实验动物学硕士点单位,参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生物学博士生培养,现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人,同时本中心建有博士后流动站。培养硕士生44人、博士生27人,出站博士后13人。
中心代表中山大学参与了《医学实验动物学》、《人类疾病模型》等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编写。同时,中心主编各类教材著作4部。
五、实验动物平台对中山大学学术和学科建设的支撑
中山大学是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是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现由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
生命科学与医学是中山大学优势学科,拥有“华南肿瘤学”、“眼科学”、“有害生物防治”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拥有生物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医学领域10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生态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药学等5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ESI收录的生命科学与医学相关学科9个全部进入ESI世界前1%,其中临床医学进入ESI世界前0.1%。此外,中山大学医科拥有8家二级学院、7家综合性医院、3家专科医院、9家非直属附属医院、26家教学医院,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医疗体系之一,是中国南部的医学中心。
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自获得省科技厅颁发的“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以来,年均承担校内、外动物实验项目三百余项,累计为校内外单位提供动物实验服务5000余批次,累计提供实验动物超过120万只,直接产值近3000万元。
中心的实验动物设施合计支撑科研项目9795项,项目金额总计476583.1万元。支撑的10项代表性科研立项有:
我校实验动物设施合计支撑发表学术论文3万余篇,其中SCI论文约1.3万篇。
10项国家级科技奖励和49项省部级科技奖励的科研工作在实验动物中心完成或由本中心提供实验动物。
本中心实验动物设施合计支撑中山大学单位获得发明专利95项,涵盖药物研发、新基因发现、天然产物活性分析、化学小分子、抗体制备、再生医学产品、修复材料、中药有效成分、生物分子、靶分子筛选、装备与设备、干细胞等领域。同时,支撑部分专利转化,产生良好经济效益。
编辑信箱
欢迎您推荐或发布各类关于实验动物行业资讯、研究进展、前沿技术、学术热点、产品宣传与产业资源推广、产业分析内容以及相关评论、专题、采访、约稿等。
我要分享 >热点资讯
- 年
- 月
-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