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心梗防治第一道关
蒋志海制图
心梗急救最容易被耽误的,往往是那些首次发作、明明具有高危因素却不自知的人。这些人群出现胸痛、胸闷等现象,要么一时手足无措,要么想不到是冠心病发作,先扛过去再说,等到了医院为时已晚。
■本报记者 胡珉琦
11月20日是全国第五个“心梗救治日”。而就在半个月之前,我国粒子天体物理和空间探测领域专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焕玉在进行学术报告的过程中,突发心梗,遗憾离世。
心血管病是我国慢病领域防治的重中之重,面对其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在不断上升的局面,患者必须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把关人。
心血管病正在农村暴发
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今年新发表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7》显示,2012年以来,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冠心病死亡率正在继续上升,特别是农村地区尤为明显,到了2015年,农村居民冠心病死亡率已经超过城市水平。
具体到急性心肌梗死(AMI),2002年至2015 年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死亡率同样呈上升态势。农村地区急性心梗死亡率不仅在2007年、2009年、2011年数次超过城市地区,而且从2012年开始,农村地区急性心梗死亡率明显超过城市地区。
以天津市居民为例,从1999年至2013 年,城市人口标化发病率有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4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在下降。然而,45岁以下人群和农村居民发病率却在逐年上升。男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李庆国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由于生活水平和习惯的改变,一方面,农村正在成为各种慢性疾病暴发的区域,致死致残率高;另一方面,村民无法像城市居民有机会充分接触到医疗、健康的科普教育和信息,预防和就医不及时,“广大的农村留守人口将成为公共卫生越来越沉重的负担”。
因此,在他看来,农村必须成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点区域,其中,亟须为农村居民提供切实有效的科普教育。
除了现有的乡村医生培训、村民健康教育,李庆国认为,现阶段需要针对村民最容易获取信息,并且是他们所信任的渠道,真正持续地投放相应的科普教育内容。比如国家级的媒体平台在新闻节目、天气预报前后播放防治急性心梗的公益广告、视频,从而产生持续的影响力。
高风险要自知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7》还提到,根据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网络申报数据,2016 年全国介入治疗病例增长较快,手术指征及器械使用较为合理,介入治疗的死亡率稳定在较低水平。
另一方面,为进一步提升胸痛相关疾病医疗救治能力。去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式发布了关于印发《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鼓励满足建设条件的二、三级医院建设胸痛中心。
李庆国表示,目前,城市医疗机构的胸痛中心越来越多,甚至不少县级医院也开始建设胸痛中心。它的重要性在于,从急救中心出动救护车,到将患者快速运往有相关救治能力的医院,再经过快速通道接受相关专科医生的诊治,这一过程的效率大大提升了。
对急性心梗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时间”。很多人都知道,心梗救治要争取黄金120分钟,每分每秒都有成千上万的心肌细胞死亡,早期开通血管是降低心梗患者死亡率的关键所在。
可是,尽管医疗水平和效率在提升,心梗急救依然很严峻。因为所有的救治都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是患者要在第一时间作出正确的反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换句话说,心梗急救的第一道关,其实是握在患者自己手里的。
急性心梗发作时,一般以胸痛为主。李庆国告诉记者,有致死可能的胸痛,除了急性心梗会诱发,还可能是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因此,有时候自行吃药,不一定是最科学的选择,最保险的做法还是立即拨打120。
“除非患者很清楚自己的疾病史,并且过去经过医生诊断,可以先服用阿司匹林或者硝酸甘油。可一旦症状无法缓解,必须去医院。”李庆国说,心梗急救最容易被耽误的,往往是那些首次发作、明明具有高危因素却不自知的人。这些人群出现胸痛、胸闷等现象,要么一时手足无措,要么想不到是冠心病发作,先扛过去再说,等到了医院为时已晚。“这些人恰恰是重点科普的对象。”
提到急性心梗的高危因素,一般有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超重等。李庆国提醒,如果存在这些指标不正常,不管是什么年龄,一旦出现胸骨剧烈疼痛,有濒死、压迫感,就要意识到有心梗发作的可能性。
发病逐渐年轻化
目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数就已经突破了2.9亿,最可怕的是这个曾经的老年病,现在正在年轻化,而且是越来越年轻。李庆国表示,罪魁祸首就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年轻人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熬夜现象非常严重;其次,饮食不加以节制。有数据显示,1992—2012年中国居民膳食脂肪供能比呈明显上升趋势;与之相呼应的是,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显示,1991—2011年18~60岁居民身体活动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20~49 岁青壮年人群的锻炼率偏低。
遗憾的是,年轻人即便知道这样的生活方式很容易诱发疾病,但仍然不愿意作出改变。
“与其花费更多的金钱去保健,不如相信这些有确切科学证据的结论,改变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就可以帮助你尽可能远离心血管病。”李庆国说。
此外,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颗粒物大气污染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尤其是细颗粒物 (PM2.5)被认为是大气污染中最主要的致病成分,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更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