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省级发布专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的反思

2018年12月19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中国科学报 责任编辑:lascn
摘要:近期,国内外媒体曝出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的事件(简称“事件”)。事件影响恶劣,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广泛担忧。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协、国家卫健委、科技部等部门相继发表声明,若情况属实,认为该项“研究”没有先进性可言,对技术的应用严重失当,严重违背了基本伦理规范和科学道德,且该“研究”属于违法行为,实施了明令禁止的技术操作。

近期,国内外媒体曝出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的事件(简称“事件”)。事件影响恶劣,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广泛担忧。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协、国家卫健委、科技部等部门相继发表声明,若情况属实,认为该项“研究”没有先进性可言,对技术的应用严重失当,严重违背了基本伦理规范和科学道德,且该“研究”属于违法行为,实施了明令禁止的技术操作。

 

于情于法都显然有悖常理的情况下,该项“研究”还是横空出世,震惊了中外,为中国的学术界抹黑。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关于学术伦理观教育的深入反思。为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出现,追根溯源,要切实加强对未来科研主力军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开展学术伦理观教育。

 

首先,要站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政治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学术伦理观教育。该事件为高校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敲响了警钟,这也印证了教育部近期发布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非常必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高校和科研机构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事发后,主要当事人在香港举行的第二届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上依然高谈阔论。从他的发言中可见,他的学术伦理观是极度扭曲的,也缺乏科研工作者所应具有的基本的职业操守。要避免此类疯狂事件再次上演,我们要站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政治高度,站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奋斗目标培养高素质科研队伍的高度,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加强对未来科研主力军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学术伦理观教育。

 

其次,要把学术伦理观教育纳入高校与科研院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现行教育体制下,高等院校承担着本专科生、研究生教育培养任务,科研院所承担着部分研究生培养任务。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于2016年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但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术伦理观教育在文件中很少被提及,在实践中容易被忽视,在具体的操作中往往以学术诚信教育代替了学术伦理观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就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和研究生是未来从事科研工作的主力军,针对这一事实和特点,要把学术伦理观教育明确纳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设计专门的教育活动载体,做好“抓日常、抓经常、抓落实”。

 

再次,重视对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学术伦理观教育就是要培养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工作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从事件中看出,在技术不完善、风险不可控、法律所禁止的情况下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类胚胎操作及临床应用,这是对生命尊严的践踏,对国家法律和学术伦理的亵渎,与“大爱大德大情怀”背道而驰。

 

培养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反映在科研领域就是所有的科研工作者都要有敬畏生命之心、服务社会之用、遵守法律和伦理道德规范之行。

 

高校和科研院所要从事件中吸取教训,广大教育和科研工作者要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学生做好榜样示范。重视对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学术伦理观教育,加强责任意识、规则意识、法治意识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培养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