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引起的慢性实验性癫癎模型(Model of epilepsy in chronic induced with kindling)
(1)复制方法 健康雄性大鼠,体重为250~300g。以水合氯醛(按350~400mg/kg体重的剂量)或戊巴比妥钠(按50~60mg/kg体重的剂量)经腹腔注射麻醉后,固定在立体定位仪上。剪去头顶部毛发,手术区域皮肤消毒。无菌条件下沿正中线将皮肤切开1cm,按大鼠立体定位图谱标好杏仁核立体坐标位置(坐标定位:AP2mm,ML2mm, DVR8.5mm)。用小型牙钻钻透骨面,将长度为8.5mm的杏仁核刺激电极徐徐插入杏仁核。同时在颅骨正中线左右各旁开4mm,前后各10mm处安放4个皮质电波记录电极,插入深度为2mm,用牙托粉将电极固定。为防止电极脱落,可在枕骨和额骨安放2~3个小螺丝钉,并以牙托粉固定。术后肌肉注射卡那霉素(每只125mg/d)或庆大霉素(每只2万 U/d),连续3d,以防感染。1周后可用于实验。
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给予大鼠电刺激一次,每次刺激3s。刺激强度从80μA开始,以后每日增加80μA,直至引起刺激部位的后放电,此时电流即为后放电电流。如果反复刺激始终不能诱发后放电的大鼠,最终也不能形成点燃效应。因此,需选择测出后放电电流的大鼠用于实验。
(2)模型特点 点燃是通过在脑内某特定局部反复亚抽搐剂量电刺激,最终导致强烈的部分或全身性癫癎发作。边缘系统是最常用的电刺激部位。点燃一旦形成,可以维持很长时间甚至终身。该模型具有以下特点:①即使不再给以电刺激,皮质电波的规律性、发作癫癎样放电可维持一年以上。②再次电刺激又可以引起阵挛性发作。③少数动物可以自然发作。④发作是通过突触间传递引起的。目前认为点燃模型可能是由于反复电刺激引起内源性谷氨酸释放增多,并使NMDA——受体敏感化以及使其数目增加的结果。点燃效应可在多种动物形成,但常用大鼠。刺激部位以杏仁核最敏感,其次是苍白球、海马和梨状区。但红核、黑质、脑干的网状结构等部位不敏感。电刺激的标准条件为电流波长1ms、频率60Hz、持续1ms。其中频率为25、60、150Hz的点燃作用相同。刺激强度:以杏仁核为例,大鼠为50~400μA,猫为100~1000μA,猴和狒狒为200~600μA。
(3)比较医学 点燃模型是目前公认的一种更为接近人类、应用广泛的复杂部分性发作模型。据文献资料,许多动物可作为点燃模型,如青蛙、爬虫类、小鼠、大鼠、兔子、狗、猫、恒河猴以及狒狒等。杏仁核以及其他边缘系统的点燃模型的痫性发作通常经历五个阶段:1级,面部阵挛;2级。面部阵挛伴节律点头;3级。面部阵挛、点头、单肢阵挛;4级,3级+后肢站立;5级,4级+跌倒。4级和5级可作为继发性全身性癫癎模型。点燃一旦建立,这种脑细胞及惊厥行为的敏感性可长期维持及至动物终身,这便于探讨癫癎研究中的神经元高度兴奋形成机制以及高度兴奋的保持和发展。同时该模型还有建立方便、成本较低的优点,在筛选新的抗癫癎药物及测试其副作用方面比正常动物及其他一些模型更具敏感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