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汕头大学-香港大学科研团队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2019年03月23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 汕头日报 作者: 汕头日报
2018年1月8日,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管轶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中国疾控中心等单位合作完成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项目,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这条消息在汕大乃至我市引发强烈震动,管轶教授的名字和他所从事的研究顷刻间“火”了,师生们非常振奋。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走访,载誉而归的团队成员早已继续投入到日常的科研工作中。
 
 
为全球应对禽流感赢得宝贵时间
 
作为一种新亚型流感病毒,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于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首次出现。病毒来势凶猛,重症患者病情发展十分迅速。项目组在5天内确认了这起重大突发疫情病原是一种全新的三源重配H7N9禽流感病毒,对外公布病毒基因序列,为全球共同应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赢得了宝贵时间。
 
汕头大学科研团队接到消息后立即进行分析,凭借多年的科研经验对病毒的可能来源和动物宿主做出相关预测。4月4日至6日,团队派出三支分队,分别前往山东、华东、广东三地进行调研,用3至4天的时间采集了几千份标本,并从中提取分离出病毒,具体研究此次H7N9禽流感病毒的溯源、进化、致病性和传播性。在此期间,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工作人员每天平均工作时长都在12小时以上。
 
4月30日,团队完成H7N9病毒传染性和致病性研究;随后明确指出H7N9病毒感染人的直接源头是市场的家鸡,可通过家鸡的呼吸道对外传播病毒,且传播途径为空气传播。根据此次研究成果,团队建议关闭家禽市场,切断各种禽鸟之间的接触,人群不要靠近或接触活禽,从病毒源头控制H7N9型病毒。5月和8月,团队根据以上结果发表了两篇研究报告,分别刊登在国际顶尖科学杂志《Science》和《Nature》上。
 
此次的获奖项目中,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研究所主要负责的是病毒溯源、进化与致病性、传播性的研究。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及报道H7N9在哺乳动物模型(雪貂)中具有空气传播特性,主要感染呼吸道,可以在肺部复制、致病并通过上呼吸道向外排毒;团队提供了迄今为止最系统的H7N9与MERS病毒进化与溯源分析;为每年的全球大流感病毒疫苗筛选计划,持续提供了最大量的禽流感病毒、基因与血清背景数据库。
 
获奖是团队长期积累的科研结晶
 
项目的研究成果,显著提升了我国在传染病防治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项目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也实现了全国卫生系统以及广东省科技界在该成果级别上“零”的突破。汕头大学科研团队的管轶、朱华晨、王嘉等三人,作为主要完成人,出现在获奖人员的集体名单中。
 
“对新发传染病的研究是要以小时计算的,争分夺秒就是在救人,早一分钟知道病源,就能早一分钟切断它的传播源和传播途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所长管轶介绍称,团队在两个星期就完成了对这个病毒的致病性、传播性、风险的评估,在全球是最早完成的,超过了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为国家决策、疾控系统和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材料。
 
对这支长期与病毒“过招”的科研团队来说,每一次新发传染病的爆发,就是一场与病毒的赛跑,他们用“中国技术”解决“世界难题”。“这是团队在汕头多年努力的成果,不应该被忘记的还有名字不在获奖榜单上,但多年来亲密无间,共同奋斗的同事们。” 提到获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副所长朱华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过去十五六年来研究所长期积累的成果,也是团队将近一百人共同的科研结晶。
 
在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测序室,记者看到团队成员正投入研究工作。朱华晨教授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做病毒的测序工作,因为病毒的基因里藏着许多秘密,需要采集标本,解读基因序列来追踪它们的来龙去脉。朱华晨教授称,在疾病爆发时,他们要尽快鉴定病原,帮助医生做好病人的治疗方案,对于有传染性的病人,才能做好隔离性的措施。
 
记者了解到,该团队在境内外设立有多个传染病研究检测、办公部门,而汕头大学医学院是整个研究所的中心基地。谈及为何选择在汕头建立研究所,朱华晨教授说,由于华南地区特殊的气候、生态、饮食习惯及农贸方式,广东一直是新发传染病的重灾区甚至发源地,非常适合开展病毒调查和研究。而潮汕人民勤劳吃苦、心灵手巧、做事负责,这种态度又是研究人员所必须的。团队中有很多技术人员是潮汕人,多年来他们在实验、数据报告等方面都做得细致完美。更重要的是,团队多年来得到李嘉诚基金会和汕大的大力支持,这是团队能够安心做好科研,并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腾飞的重要保障。
 
管轶教授曾获评世界卫生精英人物
 
早在2001年,汕头大学、香港大学就在汕大医学院成立了联合流感研究中心。2016年,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获教育部批准,成立病毒学与新发传染病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致力于流感和其他新发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和防控工作。
 
作为实验室主任,管轶教授在新发传染病研究领域的成就得到了同行一致认可,在该领域发表的300多篇专业学术论文,被引用次数达到两万九千多次,拥有专利30余项,学术水平指数(high citation / h-index,高引用论文指数)达到84。由于在控制SARS和禽流感上的成就,曾被美国《时代》杂志多次报道,并被评选为《时代》杂志18位世界卫生精英人物(2005)、“亚洲英雄”(2006)。
2003年,管轶教授发现SARS冠状病毒及其传染源,成功帮助政府遏制了SARS的传播及再爆发,并在2007年通过研究指出蝙蝠是各种哺乳动物冠状病毒的贮存宿主;通过对东亚地区流感病毒的长期监测,在近年历次禽流感及猪流感病毒爆发事件中,准确、及时地揭示病毒的起源和进化途径,并为世卫大流感准备计划提供不断更新的疫苗候选株;指出家禽和野生动物市场在疫病形成及传播中所起的作用,为亚洲乃至全世界的流感控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近年来,管轶教授带领他的团队,继续致力于新发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并已将其研究领域拓展到其他病毒家族的发生、传播和进化等科学问题上,同时通过与其他国际顶级研究所和制药企业合作,积极从事新发传染性疾病的诊断试剂、疫苗、单抗和药物开发工作。
 
“这是汕头人的骄傲,更是广东省的自豪”
 
“管轶教授团队的获奖,提振了大家的信心”。汕头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黄东阳接受记者采访时非常激动。他说:“这是汕头人的骄傲,更是广东省的自豪。该奖项的获得对于汕头市乃至广东省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实现了全国卫生系统以及广东省科技界在该成果级别上‘零’的突破”。黄院长笑称:“我们每个人的微信朋友圈都被这个消息刷爆了。”
 
黄院长告诉记者,此次管轶教授获此殊荣,一是源于汕头大学以及汕头大学李嘉诚基金会非常重视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的建设,倾力支持该团队开展的科研工作及新科研楼建设,并在人才引进、编制配备、政策配套、内外部沟通等方面全力给予支持配合;二是该团队18年来的专业刻苦精神打造的成果。该团队率先在国际顶级专业杂志《Nature》《Science》等发表研究成果,表明实验室在H7N9流感的起源、进化及致病性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这些疾病的防控提供了及时而至关重要的科学依据。
 
作为管轶教授的学生、汕头大学医学院2014级免疫学博士研究生郑作宜动情地说:“我有机会成为管轶教授和朱华晨教授的学生,在如此优秀的团队中学习和工作感到无比荣幸!也使我更坚定地从事病毒学的研究工作!” 汕头大学医学院免疫学专业2016级博士研究生陈佩雯感慨道,“非常高兴我们实验室这次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奖项,我为能加入这个梦之队并为新发传染性疾病的防控贡献自己一份力量而感到十分荣幸。加入这个实验室已经六年多了,不仅从管老师和各位老师身上学到了专业知识和严谨的科研思维,他们身上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深深感染了我!”
 
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研究团队成立18年来,获得省政府及汕大李嘉诚基金会资助支持,团队才得以完成世界级的科研试验,并创造辉煌成果。黄院长介绍说:“由于团队发展需要,基金会拿出专款,于2015年动工建设汕大校本部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预计今年2月份启用,其中的活病毒实验楼将拥有世界级的研究环境及设备配置!”
 
来源:汕头日报
2018.1.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