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饲养管理

设施内环境的管理

2019年03月28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实验动物管理与使用指南》 作者:贺争鸣 李根平 朱德生 卢胜明 主编 责任编辑:yjcadmin

1.人员管理

进入实验动物设施内部的人员包括:兽医、兽医技术员、管理人员、研究与技术人员、动物饲养员。所有从业人员应经过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持证上岗,熟悉实验动物法规和标准,执行本单位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SOP),每年应进行一次身体健康检查,确定适合在实验动物岗位工作。管理人员应具备医学、生物学或畜牧兽医学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具有扎实的实验动物专业知识和较丰富的管理经验,能够组织所属人员对实验动物设施进行科学管理。动物饲养员应该掌握实验动物学专业知识和动物繁育、饲养管理操作技能。能够根据不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自觉执行本单位的各种规章制度和SOP,规范化地开展动物繁育和饲养管理工作。研究与技术人员应该掌握实验动物学专业知识和动物实验操作技能。能够根据不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实验设计的要求,自觉执行本单位动物实验管理规章制度和SOP,规范开展动物实验工作。兽医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熟练掌握各种实验动物疾病的防控知识和技能。

进出实验动物设施的所有人员应养成良好的卫生观念,经常洗澡、修剪指甲,勤洗换衣服,男士不蓄留长发和胡须,女士不化妆。进入设施时,不随身携带钥匙、手表、手机、饰物等与作业无关的物品;进入设施后,要随手关好每一道房门,不得解、脱工作服,更不得吸烟、饮食和嬉戏打闹。

2.物品管理

1)物品进入设施的要求

与动物生产、实验或设施管理无关的一切物品,均不得传入设施。必须传入设施的有关物品在进入设施之前,必须根据设施的环境控制标准,进行相应的消毒灭菌处理。对于进入普通设施的物品,凡可能携带动物病原者,必须经过有效的消毒处理后,再传入普通环境。对于进入屏障设施的物品,凡能耐高温高压灭菌的物品,如垫料、工作服、笼具、饮水瓶、某些工具和未经60Co照射灭菌的饲料等,均应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后传入;不宜用高压蒸汽灭菌但能用药物浸泡消毒的物品。如拖鞋、塑料容器、某些工具和经60Co照射灭菌的饲料包等,可经过药物浸泡,由渡槽传入屏障环境;不宜用高压蒸汽灭菌也不能用药物浸泡消毒的物品,如记录用纸、笔、某些工具和实验材料等,需经传递窗/间消毒处理后传入屏障环境。对于进入隔离设施的一切物品,均应先经高压蒸汽灭菌处理,再传入隔离器。

普通级实验动物饮水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即动物可以直接饮用合格的自来水;而清洁级以上动物的用水(包括动物饮用和其他用水)应为无菌水。

2)设施内物品的储存

实验动物设施内所有物品应设置固定位置存放,摆放整齐,标示明确,确保先进的物品先用。对于笼架具、台架等固定物品,平时应整齐地摆放于适宜位置;对于饲喂器具、作业工具、生产或实验器材等频繁出入设施的物品,消毒后应用适当容器盛装,标明类别和消毒日期,整齐摆放于相应储存间内,不得就地摆放。物品使用后,应将储存间打扫干净。将更换下来的物品和其他废物,随时传出设施并及时实施分类处理。

3)废弃物的处理

在动物生产或实验工作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动物粪尿、废弃垫料、一次性口罩和手套、动物尸体及组织等废物。为了避免这些废物对工作区域及周围环境的污染,必须按照相关要求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

(1)普通废气的处理:常规实验动物设施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对这些废气处理的目的主要是避免气味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因此,通常采用活性炭或液体吸附除臭的方法进行处理。

(2)普通下水的处理:通常利用化粪池将其中的有形物如动物粪便、杂物等进行沉淀,定期请环卫公司将沉淀物清掏并实施无害化处理,将分离后的污水排入市政污水管道。

(3)普通固态废物的处理:作业完毕,应将废弃垫料、一次性口罩和手套等固态废物随时由污物通道(如屏障环境的污物走廊)传至外环境,并及时装进垃圾袋或专用储存箱/站,请环卫公司实施无害化处理。

(4)普通动物尸体、组织和锐器的处理:将动物生产或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动物尸体及组织随时装进专用的医疗垃圾袋,并及时放入冰柜暂存;将废弃的针头、玻璃、手术刀片等利器及时放入耐扎容器中保存。积存一定数量后,请有资质的环卫公司(事先应签订协议书),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关要求,实施无害化处理。

(5)特殊(感染性或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对感染性动物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污染或潜在污染的所有废物(包括废气、废水、各种固态废物)进行处理时,必须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放射性动物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污染或潜在污染的所有废物(包括废气、废水、各种固态废物)进行处理时,还要兼顾《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卫生防护标准》(GBZ 133-2002)的有关规定。

3.动物管理

1)动物进入管理

实验动物由外环境进入实验设施前,应核对实验动物的来源、数量、规格、性别、包装、质量合格证明和(或)检验检疫报告等基本情况,并根据动物等级分别实施相应的传递与检疫程序。

(1)普通动物:从运输容器中取出后,肉眼观察评判动物质量。一般要求:精神状态良好,运动活泼;肢体匀称,四肢无残缺、畸形和外伤;被毛光亮、色正,紧贴身体;皮肤弹性良好,无创伤和异常物;发育良好,肥瘦适中,体质健壮;天然孔无异常分泌物。发现动物不健康时,应拒收整批动物;未见异常时,将动物转入检疫间进行检疫(有条件者,应为犬、猴等大动物洗浴消毒)。检疫周期:本地购进的兔、豚鼠为3~7天,犬、猴为7~14天;国内异地购进动物的检疫期应延长7~14天;国外引进动物的检疫期不少于30天。检疫期间,饲养人员每天应参照上述标准,密切注意观察并记录动物的精神、运动、皮肤、被毛、饮食、粪尿等临床基本情况。兽医应参照相关国标,采用镜检、血清学检查等方法,对被检疫动物群的体内外寄生虫、病原微生物进行必要的抽检;对检疫期间死亡的动物,应进行解剖和(或)实验室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兽医判定被检疫动物群的质量是否合格。检疫合格者,方可转入饲养间进行饲养和实验。

(2)清洁级动物和SPF动物:应将运输容器通过屏障设施的传递窗/间传入。然后,清洁区的饲养人员打开运输容器,对动物进行外观检查。未见异常则将动物转入观察间进行2~3天的临床观察(国外引进动物的检疫期不少于30天)。未见异常情况者,方可将动物转入饲养间进行饲养和实验。

(3)无菌及悉生动物(包括转入隔离设施的SPF动物):将动物传入隔离器进行2~3天的临床观察(国外引进动物的检疫期不少于30天)。未见异常情况者,方可进行饲养和实验。

2)日常管理

实验动物进行日常管理还应根据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和习性,进行其他有针对性的管理。具体管理参见相关章节。

4.内环境的保洁与维持

1)设施启用前的保洁与消毒

(1)卫生消毒:屏障设施建成后,首先要通过除垢、清扫、擦抹等方式,将设施内吊顶、墙面、地面、设备表面等所有区域的污垢、粉尘清除干净。然后进行设施的整体消毒。

(2)环境检测与验收:设施整体消毒48~72h后,启动送、排风机组。通风24~48h后,请具有实验动物环境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按照有关国家标准,对该设施的各项内环境指标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合格后,方可向实验动物管理机构提出验收申请。设施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在正式使用前应重新进行整体消毒处理。

2)内环境日常维护

(1)日常维护:一方面应按照各种通风空调设备的操作和维护要求,进行规范操作,避免环境指标出现异常;另一方面,应每天观察内环境指标(主要包括温度、相对湿度、压差),如出现异常,应及时查找原因并解决。

(2)日常保洁与消毒:日常工作完毕后,应先将所有更换下来的笼架具、用具等污物按照物品退出设施的路线传至洗消间;再将设施内所有笼架具、台架、门、窗、地面等部位打扫干净。每天定时将所有无动物区域的紫外灯打开30~60min,进行空气消毒,每周按照人员退出路线用消毒剂对地面进行两次以上的擦抹和拖地消毒,每周对于整个设施内的饲养架具、管理用具和环境进行1~2次擦抹或喷雾消毒工作,不留死角。对于实验设施,每批实验结束后还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洗消毒。

3)内环境指标的动态检测

对于温度、相对湿度、压差等日常性监督指标,应每天进行观察记录,最好进行不间断的实时动态检测和记录:对于落下菌、氨浓度、噪声、照度等监督性检测指标,每年应由专业检测人员进行不少于一次的动态检测和记录;而空气洁净度、换气次数、气流速度等指标,应在必要时进行检测(用以评价设施的换气性能是否达标,即是否需要更新高效过滤器、更新高效过滤器后的调试等)。设施内环境指标的动态检测是一项容易忽视的工作,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5.饲养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一般实验动物饲养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按照设施日常保洁与消毒即可,但层流柜、IVC(独立通风笼具)、隔离器等饲养设备有其特殊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保证这些设备的通风净化装置性能完好、电力供应的连续及实际操作(包括动物传递)的洁净化。为保证饲养设备内动物的安全,最好安装报警装置,以便及时发现并排除各种故障。在隔离器的日常使用中,还应每天观察手套、传递仓帽及隔离器软包是否膨隆,清洁时不要使用粗糙抹布和利器,以防隔离器的透明度降低甚至被划伤,每次操作完毕要把手套指部拉出或变动折叠部位,以防材料老化折断。以上饲养设备一般每3~6个月应进行一次内环境洁净度的检测,每半年保养一次送、排风机,初效滤材应每月检查清洗一次、高效滤材应每年更换1~2次(视其前端保护情况而定)或终阻力达到初阻力的两倍时更新一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