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艾滋病,更近一步!
一项发表于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的最新研究证实,接受治疗后,HIV通过无保护性行为传染给男同性伴侣的几率已经降为0!这一次,人类似乎看见了终结HIV传播的曙光。
1981年,人类首例艾滋病病例在美国出现。此后,这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神秘疾病在短时间内四处蔓延。由于其高致死率和特殊的传播方式,艾滋病一度成为人类最忌惮的传染病之一。
在此之后的近40年间,全球科学家不断接近战胜艾滋病的终极目标。就在两个月前,《自然》杂志报道了第二例可能被治愈的艾滋病案例。这位“伦敦病人”在停止服用抗HIV药物后,病情已经持续缓解了18个月,且没有检测出病毒颗粒。而在更多的情况下,患者体内的HIV虽然无法被彻底清除,但抗逆转录病毒疗法能够将HIV浓度控制在非常低的范围内。
1987年,第一种用于治疗艾滋病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获得批准上市。这种疗法能干扰病毒劫持人体T细胞的过程,从而减缓病毒感染。尽管首款ART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但它为人类对抗艾滋病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在此基础上,1996年,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等人研发出革命性的“鸡尾酒疗法”,通过联合使用3种药物抑制HIV的耐药性,极大提升了疗效。截至目前,美国FDA共批准了近50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艾滋病从一种来势汹汹的致命疾病,已经变成完全可控的慢性疾病。而在成功接受ART治疗后,这些HIV携带者是否还具备传播病毒的能力?
何大一(图片来源:洛克菲勒大学)
0感染风险
2011年,一项代号为HPTN 052、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大规模研究调查了来自9个国家的1763对性伴侣。在每一对伴侣中,有一人HIV呈阳性,另一人呈阴性。所有携带HIV的志愿者都接受了ART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在这1763对志愿者中,只有28人被伴侣传染了HIV;其中,接受早期治疗的患者,更是仅有1例传染案例。接受ART治疗后,HIV通过性行为传染给伴侣的几率下降了96%!这项研究展示了ART对阻止艾滋病传染的良好效果,曾引起极大的轰动,被《科学》杂志评选为当年的10大科学突破之一。
不过,8年前的这项研究不足以解决所有的问题。由于其性交方式易导致皮肤破裂并引起感染,男男性行为成为艾滋病传播的一项重要途径。但上述研究只能证实ART对异性伴侣有着良好的保护作用,由于男同性伴侣在志愿者中的比例太低,ART对这类人群的保护效果无法得到证实。
2016年,一项包含340对男同性伴侣的调查研究为这一问题提供了突破口。不过由于样本数量、平均交往时间均有限,这项研究尚不足以得到统计学上的有力结论。
在2016年研究的基础上,伦敦大学学院的Alison Rodger教授带领团队进行了一项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的研究。研究团队新招募了近500对男同性伴侣,加上对2016年研究中男同性伴侣的持续跟踪,共有782对平均交往时间超过2年的男同性恋伴侣为此次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数据。与此前的研究一样,在试验开始时,每一对性伴侣中,有一位为HIV阳性,并接受了ART治疗;而另一位为HIV阴性。根据志愿者的自我报告,他们共进行了76088次不带安全套的无保护性行为。
研究的结果令人欣喜。在研究期间,782位原先为HIV阴性的志愿者中,只有15位感染了HIV。进一步的HIV基因序列分析发现,他们体内的HIV都并非来自研究中的性伴侣。也就是说,他们在与其他人的无保护性行为中被感染;而在这项研究中,接受了ART治疗的患者,传播HIV的数量为0!
在这项研究中,进行同性性行为后,HIV传染几率均为0。
战胜HIV绝非易事
Rodger表示:“我们的研究证实了,成功接受ART治疗后,向同性伴侣传播HIV的概率为0。我们的结果也支持了国际上的‘U=U’理念。”U=U全称为“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即患者体内HIV浓度控制在无法检测的程度时,病毒携带者已不具备传播HIV的能力。
这项最新研究告诉我们,只要持续接受治疗并定期对HIV水平进行检测,HIV携带者不仅能正常、健康地生活,而且不用因为担心传染他人而背负心理负担。
但也有不少科学家强调,对艾滋病的防治不应过于乐观,达成在2030年消灭艾滋病的目标也并非易事。一个数据是,2017年,全球共有约4000万HIV感染者,而其中接受了ART治疗的是2170万。出于多重原因,HIV的控制依旧面临着不小的阻力。
一个问题在于,在早期感染阶段,HIV很难被检测出来,但此时HIV已经具备了传播能力;更严峻的问题在于公众对HIV的畏惧或羞耻情绪。
北卡罗来纳大学全球公共卫生和传染病研究所的Myron Cohen在评论中写道:“对一些人来说,进行HIV检测或者寻求治疗并不容易;此外,社会上恐艾、恐同等情绪,以及对艾滋病的耻辱感也会抑制HIV的治疗效果。”
寻找关键位点
与此同时,不少科学家仍在朝着终极目标——消灭HIV努力。就在上述研究发表的同一天,《科学》杂志也刊发了一项关于治疗HIV的重要进展。
在这项研究中,拉根研究所(Ragon Institute,由麻省总医院、哈佛大学和MIT联合建立)将目光聚焦在一类特殊人群——HIV的“精英控制者”身上。大约每300位HIV感染者中,就有1位能在不接受任何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将病毒水平控制在安全范围。这些“精英控制者”的免疫系统攻击病毒的方式与普通人有何差异?我们能否从他们身上找到治疗思路?
为此,研究团队构建了HIV的3D结构模型。该模型可用于分析病毒的表面蛋白上不同氨基酸位点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精英控制者”的免疫系统攻击的病毒位点具有鲜明的特征:他们攻击的氨基酸拥有大量树枝状结构,因而能与众多其余的氨基酸进行联系、建立网络。这些特殊的氨基酸对于保持HIV结构完整有着重要意义。
通常,在遭受药物攻击时,HIV的氨基酸会产生大量突变,从而避开特定的攻击;但这些具有大量树枝状结构的特殊氨基酸却与众不同——遭受药物攻击时,它们一旦出现突变,病毒的结构就会遭到破坏、丧失复制能力;而如果没有突变,HIV也会被药物杀死。由此,从那些“精英控制者”身上,研究人员找到了攻击HIV的绝佳位点。
这项研究能否转化为临床应用仍有待观察,但从陆续出现的艾滋病治愈案例,到证实接受治疗后HIV失去传染风险,人类正在朝着战胜艾滋病的目标行进。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正视、了解艾滋病;无论是否为HIV携带者,用正确的方式与态度去面对这种疾病。
原始论文: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9)30418-0/fulltext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9)30701-9/fulltext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4/6439/480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105243
参考链接:
https://www.theguardian.com/society/2019/may/02/end-to-aids-in-sight-as-huge-study-finds-drugs-stop-hiv-transmission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how-to-kill-hiv-target-its-influencers/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