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省级发布专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不同年龄健康食蟹猴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多模态成像

2019年06月03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Graefe's Archive for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 March 2019, Volume 257, Issue 3, pp 455–463 | Cite as 作者:李晓菲译 责任编辑:admin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多模态成像技术,鉴别不同年龄段的食蟹猴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形态特征。
摘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多模态成像技术,鉴别不同年龄段的食蟹猴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形态特征。
 
方法:共研究了27只无眼部疾病的食蟹猴(平均年龄104.2个月;范围1.2-223.6个月)。从每个受试猴身上获得多模态成像。根据年龄比较四个亚组的形态学特征。
 
结果:在光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中,非婴儿食蟹猴(21/21,100%)视网膜外可见4条高反射带,而6只婴儿食蟹猴则未见交叉指状带。大多数患者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后方可见狭窄的低反射带 (25/27, 92.6%)。在83.3%的婴儿食蟹猴中可见脉络膜-巩膜连接(CSJ),但在成年食蟹猴中只有12.5%和老年食蟹猴中只有14.3%,在青少年食蟹猴中不可见。婴儿组和其他三组的CSJ可见度有显著差异。近红外反射成像(NIR)能清晰地观察脉络膜血管通过视网膜镶嵌眼底。在未成年食蟹猴中发现了一些颗粒点,它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急剧积累,但在婴儿食蟹猴中却不存在。
 
结论:多模态成像可以观察到食蟹猴受试猴的显著形态特征,这些特征随年龄的不同而明显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幼年食蟹猴没有交叉区,而其他食蟹猴没有可见的脑脊液,但有明确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在未来的动物研究中,应认真考虑年龄和特征。
 
关键词:多模态成像  食蟹猴  视网膜 脉络膜 年龄
 
简介: 食蟹猴由于其眼睛与猴眼的高度相似,被广泛用作眼部疾病的实验动物模型。许多猴的眼部疾病,如年龄相关的黄斑变性(AMD),也可以在猴身上观察到。由于猴的眼球解剖结构与猴类接近,因此临床成像技术,包括彩色眼底摄影(CFP)、眼底自体荧光(FAF)、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等,很容易适应灵长类动物的研究。近年来,多模式成像方法,包括光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和近红外反射(NIR)成像已被应用于解决猴类的形态学特征。然而,很少有研究集中在食蟹猴的眼部形态特征上,所得图像的焦点一般局限于脉络膜和巩膜。目前还没有关于食蟹猴视网膜显微结构的研究报告。本研究以健康食蟹猴为研究对象,采用CFP、NIR、FFA、ICGA及增强深度成像OCT(EDI-OCT)等多模式成像技术。本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视网膜和脉络膜的显微结构,并比较不同年龄组猴眼的特征。
 
方法:动物:本研究选取了27只无眼疾病的食蟹猴,于常规半年体检时随机抽取。在研究期间,所有食蟹猴都是临床健康的。根据食蟹猴的生命周期,所有食蟹猴按年龄分为四个亚组:婴儿(n= 6,1-4个月)、未成年猴(n =6,4-5岁)、成年猴(n= 8,8-10岁)和老年猴(n= 7,17-18岁)。在所有的食蟹猴中,只选择一只眼睛进行分析。右眼为偶数出生月的受试猴,左眼为奇数出生月的受试猴。本研究排除了出现视网膜或脉络膜病变或屈光度≤-3.0d或≥3.0d的动物。
 
多模态成像:所有受试猴均接受了多模态成像,包括CFP、FAF、NIR成像、带EDI模式的SD-OCT、FFA和ICGA。对所有受试猴的多模图像进行评价。所有检查均由一名研究猴员(P.R.)完成。简言之,食蟹猴在通常的12小时:12小时的光/暗循环后的早晨,用10 mg kg?1氯胺酮盐酸盐和20 mg kg?1硫代乙酰胺肌肉内镇静,随后用托吡卡胺扩张瞳孔。将成像设备的头部和下巴托移除,并用定制的金属棒替换,以使动物的头部舒适地休息。完整的眼科检查包括裂隙灯生物显微镜检查、眼底扩张生物显微镜检查、CFP检查、同时进行FFA和ICGA检查以及EDI-OCT检查。同时根据标准制造商的协议进行FFA和ICGA。在高分辨率电子数据交换模式下,在高分辨率EDI模式下,采用单次30°水平线扫描,1536A扫描和B扫描,以中央凹为中心,进行光谱域OCT成像。使用海德堡眼球跟踪自动实时(ART)软件,每个B型扫描的平均扫描次数为100次(范围为50-100次)。近红外眼底自发荧光30°图像是由HRA2获得的,激发波长为787nm。
 
图像分析:首先,对视网膜外层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综述。四个高反射带,包括外限制膜(ELM)、椭圆体区(EZ)、交叉区(IZ)和RPE,被识别并定义为“不存在”或“存在”。其次,测定了脉络膜毛细血管的可见度。CC能见度被认为是一个窄的低反射率带,刚好在RPE带的峰值强度之后。第三,研究脉络膜-巩膜交界处(CSJ)的能见度。清晰的CSJ是指相对较低的反射区和相对较高的反射区之间的明显分界线。为了排除与导致缺失的OCT光束方向相关的伪影的可能性,使用增强深度成像(EDI)模式对每个食蟹猴进行了多个垂直和水平OCT切片。使用带有IMAGEJ软件的纵向反射率剖面(LRP)对距中央凹2.5 mm的层完整性进行评估。为了比较反射率分布,左眼的图像是相反的。在猴工合成的LRP中识别出视网膜外的四个高反射微层:外限制膜(ELM)、椭圆体区(EZ)、交叉区(IZ)和RPE。对于每只眼睛,在10次相邻的A扫描中平均反射率值,以中央凹为中心,并在标准化后以0到1.00Gy标度单位的比例呈现到与RPE相对应的高反射带的峰值,该峰值被指定为1.0。来自不同眼睛的反射率分布沿着这个高反射RPE带的后边界对齐,以便平均。
 
结果:所有受试猴均未观察到病理变化,因此分析了27只眼的多模图像。动物的平均年龄为104.2个月(1.2-223.6个月),其中14只(52%)雌性和13只雄性(48%)。研究对象包括15(56%)只右眼和12(44%)只左眼。CFP、FAF、FFA和ICGA均未发现显著特征。但是,EDI-OCT和NIR反射眼底摄影有显著的特点。与猴类相似,SD-OCT视网膜外层有四条高反射带,分别是ELM、EZ、IZ和RPE/Bruch复合体。尽管在100%(27/27)的受试猴中,ELM、EZ和RPE/Bruch复合物被清楚地显示出来,但在食蟹猴中观察到的IZ较少(21/27,77.8%)。亚组分析显示,100%(6/6)的婴儿食蟹猴中不存在IZ。从所有图像中获取视网膜和脉络膜的LRP,距中央2.5 mm,并进行比较。幼年和老年食蟹猴的LRP与成年食蟹猴相似。在所有的食蟹猴中,LRP都能清晰地观察到视网膜外的三个峰和一个谷。从视网膜到脉络膜,所有组的ELM第一峰都是温和的,ELM下的第二峰是EZ的代表。然而,第三峰的形状在幼年食蟹猴和成年食蟹猴之间差异很大。根据IZ和RPE,成年猴组出现双峰(M-型),而婴儿组则出现单峰(N-型),没有IZ。
 
健康食蟹猴脉络膜毛细血管与脉络膜-巩膜交界处的可视化:在92.6%(25/27)的眼睛中发现CC层,它显示为一条狭窄的低反射带,刚好在RPE带的峰值强度后面。亚组分析显示,2只婴儿食蟹猴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不可见。LRP,在RPE下面有一个凹口状的槽指的是CC层。对于婴儿而言,这个凹槽又窄又浅。CC层的可视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值得注意的是,只有7只食蟹猴(25.9%,7/27)能清楚地识别出CSJ。CSJ在83.3%(5/6)的婴儿中可见,但在任何一个未成年猴(0%,0/6)中均不可见,仅在12.5%(1/8)的成年猴和14.3%(1/7)的老年食蟹猴中可见。婴儿和其他三组儿童的脑脊液可见度有显著差异。
 
近红外光谱观察到脉络膜血管网:从每只动物身上获取近红外图像。有趣的是,在幼年食蟹猴中出现了一些在猴眼底无法观察到的颗粒点。此外,这些颗粒斑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累积,而在婴儿食蟹猴的眼底则没有这种斑点,这一趋势是显而易见的。同时OCT扫描显示这些颗粒与脉络膜的血管成分相对应。脉络膜血管通过视网膜可见,这四个组均可观察到豹纹状眼底。一幅来自成年食蟹猴的红外反射图像显示,这些豹纹图案与脉络膜血管相似。同时OCT扫描显示这些条纹与脉络膜血管相吻合。
 
结论:所有年龄组的食蟹猴都进行了多模式成像,包括CFP和FAF、FFA、ICGA、NIR成像和EDI-OCT。结果表明,用EDI-OCT对食蟹猴视网膜外微结构、脉络膜毛细血管和CSJ进行横断面可视化,同猴类记录的数据相比是非常独特的。据我们所知,这是对不同年龄的食蟹猴视网膜和脉络膜的首次体内研究。与年龄匹配的猴相比,SCJ不可见,因此,除婴儿外,大多数使用SD-OCT的食蟹猴脉络膜厚度不可测量。此外,婴儿食蟹猴没有IZ。我们推测,在没有IZ的情况下,婴儿食蟹猴可能是一个理想的模型,用来识别视网膜中这种微结构的成分和病理意义,这被认为是对视觉功能至关重要。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