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科普天地

为什么别人怎么吃都不胖,自己一吃就…

2019年07月29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环球科学 作者:杨心舟 责任编辑:lascn
摘要:为什么吃下同样的食物后,有的人会长胖,有的人就能保持苗条?

为什么吃下同样的食物后,有的人会长胖,有的人就能保持苗条? 

 

为什么吃下同样的食物后,有的人会长胖,有的人就能保持苗条?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个人的肠道中。《科学》上的新研究中发现,肥胖小鼠体内梭菌纲的肠道菌群数目和多样性都更低,而移植这些菌群后,小鼠迅速变瘦,体脂率也降低。未来,这些肠道细菌有望成为减肥疗法的重要工具。不过,研究也指出,这种菌群减少现象与免疫系统紊乱息息相关。在用细菌减肥之前,还是保障自己健康的免疫系统更重要。

撰文丨杨心舟

最近这些年,科学家已经发现肠道菌群在人体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仅只是安稳地寄住在肠道中,还会通过免疫系统、神经回路影响人体的代谢和大脑功能。我们知道,肥胖是因为摄入能量超出身体消耗的能量,但实际上,选择吃多少食物,并不完全由我们自己控制。肠道细菌不仅会让人增加食欲,也会帮助身体储存脂肪。

微生物,大作用

早在2004年,哥德堡大学的Fredrik Bäckhed就发现,无菌小鼠积聚脂肪的速度明显比正常小鼠慢,这意味着小鼠体内的细菌会帮助它们收集脂肪。在Bäckhed的实验中,将从正常小鼠体内提取的肠道菌移植到无菌鼠后,无菌小鼠体脂量上升60%。他认为这是肠道细菌增加了葡萄糖吸收量的结果,不过具体是哪种细菌起到了作用,科学家们并不清楚。

十年后,2013年《科学》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人体的肠道菌群也如同小鼠菌群,具有类似的作用。当时,华盛顿大学的Jeffrey I. Gordon特别选取了胖瘦程度不一的双胞胎志愿者,这些同卵双胞胎基因基本一致,生活环境也无不同。但是Gordon发现,他们的肠道菌群却似乎有很大差异,当他将双胞胎中较胖一方的肠道菌转移到小鼠体内时,小鼠体重指数迅速上升;而获得了苗条一方菌群的小鼠却不会增胖。至此,科学家们也基本确定,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肯定存在重要联系。

图片:Kara Gavin 

近几年,全世界范围内肥胖人口激增。由于肥胖会提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在愈发严峻的形势下,科学家也在尝试寻找更快捷和安全的方法,来帮助人体控制体重增长。美国犹他大学的June L. Round受到近十几年来肠道菌实验的启发,认为要解决肥胖,还是得从与我们共生的微生物中寻找答案。

历经数年,在今日发表的《科学》研究中,Round终于发现了在肥胖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菌群——梭菌纲(Clostridia)细菌。在健康的小鼠体内,大约含有20~30种梭菌纲的细菌,它们在肠道中的数目达到万亿级。

梭菌纲的肠道细菌在控制小鼠体重方面非常重要,因为它们能够阻止肠道吸收脂肪。与体内完全无菌的小鼠相比,只拥有梭菌的小鼠更瘦、体脂率更低。这也变相说明,以前人们认为肠道细菌会帮助吸收脂肪并不全对,因为梭菌纲做的就是相反的事情。Round表示,“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与瘦身效果相关的肠道菌群,我们终于可以开始了解,不同的微生物在人体中做了什么,哪些又可以用来治疗疾病。”

免疫系统中的线索

在2015年,Round就已经发现肠道免疫系统会显著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哺乳动物中,IgA抗体是释放到肠道数量最多的免疫球蛋白,其可以促进肠道的健康,帮助抵御外来病原感染。这些进入肠道的IgA抗体渗入到肠道菌群体之中,在控制肠道菌引起的炎性疾病的同时,也在悄悄改变肠道菌的组成。

在IgA分泌过程中,有两种免疫细胞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是滤泡辅助T细胞(T follicular helper cell ,Tfh),另一种则是B细胞。在当时的研究中,Round发现MyD88基因在Tfh细胞、B细胞、IgA抗体三者联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MyD88基因调控的信号通路,能够影响IgA的分泌量,MyD88缺失后身体就不再能够通过IgA对肠道菌群进行调控,并且肠道菌群的种类也会发生改变。

而此次《科学》的新研究中,Round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延伸探究。她发现,缺乏MyD88基因的实验小鼠,年老时会比正常小鼠更胖。即使食用的是标准的饮食,这些实验鼠吸收脂肪的能力越来越强,只需一年,实验鼠的体脂率可以高达50%。

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培养的梭菌纲肠道菌

不过,当Round往它们的食物中加入广谱抗生素后,实验鼠的体脂率立即就降了下来,脂肪吸收的速度也变得和正常小鼠一样。而往往抗生素攻势下,首当其冲的就是肠道菌群。至此,她脑海中已经构建出了免疫系统、肠道菌群和肥胖三者的关系图。她最后需要做的便是,找出是哪些菌参与了这一过程。

丢失的微生物

在结合核糖体RNA测序和算法分析后,Round发现,MyD88缺陷小鼠中梭菌纲(Clostridia)的肠道细菌要明显少于正常小鼠,无论是数量还是菌群的多样性都受到了压制,而且梭菌纲的细菌越少,小鼠就更胖。早先在《自然》上发表的论文已经指出,人类缺失梭菌会引起代谢类的疾病,而现在Round也已经确认,丢失梭菌与肥胖是直接相关的。

而在小鼠中还有一种更方便的方法测试微生物的作用,那就是共居。也就是说将正常小鼠与MyD88缺陷小鼠一起培养后,由于共同起居饮食,二者之间的微生物会进行传播,以此检测微生物对不同类的小鼠有何影响。而当这两种小鼠放在一起饲养3个月后,正常小鼠的肠道菌群发生了改变,也开始逐渐变得肥胖起来。

而这个改变既有丢失也有增加,正常小鼠体内增加的有脱硫弧菌(Desulfovibrio)等。而在丢失的梭菌纲肠道菌中,其中尤其是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的损失最为明显。Round指出,“IgA可以维持正常的菌群比例,压制住脱硫弧菌,并让梭菌生长。而免疫缺陷小鼠分泌不出足够的IgA,这也是它们会变肥胖的原因。”

Round还发现,这些MyD88缺陷的肥胖小鼠中,调控脂质吸收的分子CD36显著上升。无论是用抗生素治疗,或者是将梭菌移植到它们体内,都能让CD36恢复正常表达,降低脂质吸收率,这也是肠道中的梭菌能够帮助我们抵御肥胖的真正原因。在未来,梭菌纲的肠道菌群和CD36都将很有可能成为治疗肥胖的新方法。

不过,有效地保护免疫系统才是减肥的重中之重,毕竟梭菌纲肠道菌的丢失,源头还是来自免疫系统紊乱。就像Round说的,“最好的攻击手段就是防守,”我想,她的意思也很明确,与其将来依赖外部植入微生物来维持身材,倒不如选择更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正常的免疫系统功能。这样,体内的微生物也会与你一起合作,让你拥有健康的体态。

原始论文:

T cell–mediated regulation of themicrobiota protects against obesity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