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也会有嫉妒心吗?
假装这里有一只已经产生嫉妒情绪的狗!
任何养了宠物的人会毫不迟疑的表示自己的主子一定具有嫉妒心!只不过有的是在生完孩子才需要更多的关注,而有些则是对你的另一半有着完全不同的态度。
尽管存在事例证据,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依旧致力于研究动物的情感,尤其是在偏见和拟人化方面。但研究一开始就表明,至少嫉妒是人类和某些动物(尤其是狗和灵长类动物)共有的一种原始情感。
但重要的是,虽然“jealousy”和“envy”这两个词有时可以互换使用,但心理学家认为这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
“envy”是一种实体情感的再现,当我们缺少别人拥有的某样东西时,无论是特定的个人属性还是某样东西,这种情感就会涌现。而“jealousy”的产生需要一种特定的三角关系,并且是当某人或某物突然出现威胁到特殊的关系时才产生。
要让一个人或动物感到嫉妒(jealousy),他们需要有认知能力,并在某种程度上认识到一段关系的重要性,并衡量这段关系面临的潜在威胁。毫无疑问,这对某些动物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大多数基于嫉妒(jealousy)的研究都围绕性和浪漫的关系展开,殊不知这种情感也会在其它情况下发生,例如朋友、家人和同事之间。研究表明,对象是六个月大的婴儿,当他们的母亲与其他婴儿进行会动时,他们就会表现出嫉妒(jealousy),实际上这种互动婴儿只是很逼真的玩偶。这表明嫉妒(jealousy)是一种天生的情感,它的进化是为了保护任何类型的社会关系不受入侵者的干扰,而这种情绪也有可能存在于其它社会性动物中。
2014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改进了之前的婴儿实验,研究对象换成了人类最好的朋友汪星人。他们发现当主人与假狗狗进行互动时(主人抚摸假狗,并把它当做真狗一样对待),狗狗们表现出的嫉妒(jealousy)远高于主人与南瓜灯和书本之间的互动。其中三分之一的狗狗会试图挡在假狗和主人之间,而四分之一的狗狗会对假狗狂吠不止。
而对于没有表现出嫉妒(jealousy)的狗狗,研究人员怀疑它们已经知道对象并不是真的狗,或者主人更爱自己。
科学家们还记录了嫉妒这种情感在titi monkeys中的情况(这是一种一夫一妻制的灵长类动物),他们利用这些动物来更好地理解嫉妒(jealousy)在神经生物学上的解释。
假装这里有无辜的猴子被迫观看自己的配偶跟别猴调情!
为了应对浪漫的竞争对手,雄性titi monkeys会变得好斗,将自己置身于伴侣和潜在竞争对手之间,偶尔还会对伴侣进行约束让它们远离不三不四的猴。该研究发表在《 Ecology and Evolution》杂志上,研究人员让雌雄两性的titi monkeys分别观察伴侣与陌生异性活动30分钟从而进行分析。
在进行观察时,猴子们体内的睾丸激素(与配偶间攻击性和竞争性相关)和皮质醇(社会压力的一种表征)水平升高。此外,脑部扫描显示灵长类脑中与人类社会相排斥的区域(扣带皮层)和与攻击性行为相关的区域(外侧隔)活动性增强。
重要的是研究表明,大部分宠物主人报告说,他们的宠物无论是马、鸟还是猫都产生了嫉妒(jealousy)的表现。更多的研究不局限于狗狗和灵长类动物,届时可能会证明嫉妒行为比我们所看到更为普遍。
本文涉及论文:
Parrott WG, Smith RH.Distinguishing the experiences of envy and jealousy[J].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 Jun 1993,64(6):906-20.
Christine R. Harris , Caroline Prouvost.Jealousy in Dogs[J].PLOS ONE,July 23, 2014
Nicole Maninger, Sally P. Mendoza, Donald R. Williams, William A. Mason, Simon R. Cherry, Douglas J. Rowland, Thomas Schaefer and Karen L. Bales.Imaging, Behavior and Endocrine Analysis of “Jealousy” in a Monogamous Primate[J].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19 October 2017
Paul H. Morris, Christine Doe and Emma Godsell.Secondary emotions in non-primate species? Behavioural reports and subjective claims by animal owners[J].Cognition & Emotion, 14 Dec 2007,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