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性肠病(PE)对实验小型猪的健康影响
小型猪在解剖学、生理学、疾病发生机理等方面与人有较大的相似性,是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就开始了小型猪的培育开发研究。至20世纪80年代,国外先后培育了明尼苏达、尤卡坦、哥廷根、西伯利亚等10多个小型猪品种、品系,并对小型猪的特性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应用研究,有力地推动了生物医学、兽医学、药学和畜牧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对小型猪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利用我国小型猪原始资源丰富的优势,先后培育出五指山猪、香猪、广西巴马猪、藏猪等品系。目前在生物医药领域,广西巴马猪使用的较为普遍,美国FDA已经接受来源于巴马猪的试验数据。
图片来自网络
鉴于我国特殊的饲养环境和养殖模式,我国的猪病较为复杂,特别是近两年的非洲猪瘟的肆虐,对整个养猪业造成极大的影响,很多实验小型猪场也未能幸免。实验小型猪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研发,对其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很多省市也先后出台了相关的实验猪质量管理地方标准,相关的标准和质量要求都在逐步提高。对于实验动物兽医来说,在关注实验猪重大疫病的同时,也需要关注一些对实验猪质量和健康有明显影响的疾病,如猪支原体肺炎、大肠杆菌感染和一些体内寄生虫感染,然而,由于国内供应商实验猪群一般相对较小,对很多疾病的研究还是局限于一些常见的猪病,对实验猪疾病的系统化研究较少。
近些年,作者在进行巴马猪试验过程中,发现有实验猪出现血便,并导致动物快速死亡的案例,经过实验室鉴定,最终定性为急性增生性肠病(Proliferative Enteropathies, PE),也称回肠炎,常表现为急性或慢性等不同临床症状的症候群,尸体剖检时一般有肉眼可见的相同病理变化,即小肠和结肠的粘膜增厚。
组织病理学检查会看到感染组织肠腺窝中有明显的未成熟上皮细胞增生,并形成一种增生性腺瘤样黏膜结构。在这些增生细胞中含有大量的胞浆内生菌(劳氏胞内菌,Lawsonia Intracellularis),这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菌。1993年,Lawson等成功的进行了胞浆内生菌的体外培养,并用此病原的纯培养物在猪体上复制出PE,从而确定了劳氏胞内菌是导致猪PE的元凶。
电镜下的胞内劳森氏菌
被胞内劳森氏菌感染的细胞
试验条件下,研究环境本身和试验操作都可能对实验猪造成强烈的应激反应,将会加重该疾病对动物的致病性及其健康的影响。在开展实验猪或实验小型猪生产和研究工作中,既要关注如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也应注意类似劳氏胞内菌等可影响动物健康和实验结果的疾病,以保障实验动物福利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Ø Barbara E. Straw etc, Diseases of Swine, 9th Edition, 2006.
Ø 冯书堂主编,中国实验用小型猪,2009.
Ø Rozkot M. etc, Minipigs as Laboratory Animal-Review, Research in Pig Breeding, 9, 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