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一文解读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2020年02月11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作者: 宋国华
摘要:2019年12月以来,我国湖北省武汉市爆发不明原因的肺炎,流行病专家组调查发现此次突发的肺炎疫情与“华南海鲜市场”密切相关。科研人员采用多种实验手段明确了本次疫情为病毒性肺炎,并初步确认新型冠状病毒是造成本次肺炎的病源。

2019年12月以来,我国湖北省武汉市爆发不明原因的肺炎,流行病专家组调查发现此次突发的肺炎疫情与“华南海鲜市场”密切相关。科研人员采用多种实验手段明确了本次疫情为病毒性肺炎,并初步确认新型冠状病毒是造成本次肺炎的病源。

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2019-nCoV。作为一种新出现的呼吸道传染病,2019-nCoV对当前社会造成极大破坏,因此明确病毒来源、传染源及传播途径对本次疫情的预防与控制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最新报道,对病毒来源、传染源及传播途径进行总结,以期为疫情的防控和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源;传播途径

在医学研究领域,流行性传染病是指多种致病性的病原体与微生物造成的传染性疾病。目前,在全球致死性疾病中,传染病位居第二。冠状病毒主要引发的疾病是呼吸系统感染,其中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就是由其引发的一种疾病。呼吸道传染病具有病原种类多、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易引起流行或爆发等特点,危害巨大。最新研究发现,近期武汉市不明原因肺炎患者的下呼吸道中分离提取出的病毒为冠状病毒的一种,并非已知的冠状病毒,而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2019-nCoV。

2020年2月9日,钟南山院士表示,此次的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病毒同属于β属冠状病毒,但其与SARS冠状病毒是“平行的”,二者是同一类(病毒),但不是同一种。就目前的情况而言,2019-nCoV的病死率为2.7%左右,其病死率虽高于普通流感但远低于SARS冠状病毒、埃博拉病毒及H7N9流感病毒。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一直是我国疾病防治工作面临的难题。因此,根据2019-nCoV的传播方式,分析其对人类感染的途径,明确消除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对该病的防治至关重要。

1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来源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是一种哺乳动物病毒,其为病毒亚组β冠状病毒的一部分,能够寄生和感染高等动物,哺乳动物是其最可能的病毒传播者。

有报道称2019-nCoV的来源可能是蝙蝠,但导致其人传人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中间宿主的存在或病毒变异使该病毒适应人类细胞的生存而造成的。

2020年2月3日,石正丽研究团队发现2019-nCoV在全基因组水平上与蝙蝠的冠状病毒具有96.2%同源性[1]。蝙蝠作为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具有强大的免疫系统,携带多种病毒而本身不会感染发病[2]。有研究者表示,2019-nCoV爆发于冬季且源头是蝙蝠,但蝙蝠直接感染人类的可能性极小,其推测该病毒可能是通过某种中间宿主在蝙蝠与人类之间作为桥梁而进行传播的。

2020年2月7日,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团队在2019-nCoV中间宿主的溯源中取得巨大突破。该研究表示,穿山甲为2019-nCoV潜在的中间宿主,在穿山甲中分离出的病毒株与患者体内分离出的病毒序列具有99%的同源性。基于以上研究充分证实2019-nCoV起源于蝙蝠,通过穿山甲为中间桥梁传播给人类,导致此次疫情发生。

通常情况下,人类很难直接接触野生动物,野生动物携带的多种病原也难以传染给人类。但由于人类捕杀与食用野生动物,破坏了多种病原体与其自然宿主间的和谐共生关系,从而导致疾病的传播与爆发[3]。目前,病毒的跨种传播机制、致病机理及免疫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是我们努力研究的方向。此外,针对蝙蝠等野生动物携带病毒而不患病机制的研究,对阐明抗病毒机理至关重要。

2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传染源

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1号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传染病的传播包括三个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在传染病传播过程中缺少任何一种要素,病毒均无法实现规模化传播。

传染源是指体内具有病原体且能够将病原体排出的人或动物,主要包括传染病患者、病毒携带者或受感染的动物[4]。此外,本次疫情对于是否存在动物及其他传染源的推断还缺乏有力证据。目前2019-nCoV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5]。国家医疗专家组认为,无症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可能相对较少,传播力度较弱,大多是与病人频繁接触或是家庭聚集性造成的感染。2019-nCoV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发烧、干咳、呼吸困难、疲惫、肌痛,部分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胸部影像早发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6,7]

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染源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与治疗。对于2019-nCoV潜伏期的认识对于疾病的防控措施(包括接触史追踪、与确诊患者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时间)至关重要。此外,对于临床医生诊断是否为2019-nCoV患者也具有一定的帮助。

2020年2月9日,钟南山团队的最新研究指出,潜伏期中位数为3天,其最长潜伏期可达24天,且不排除有“超级传播者”的存在[8]。因此,对于2019-nCoV所有病例、疑似病例以及与患者亲密接触者均应采取严格隔离,及时控制传染源,这是阻止此次疫情爆发流行的关键措施之一。

3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传播途径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从中间宿主跨物种进入到人体,并在人群间开始传播,传播迅速。该病毒为人群普遍易感,其中缺乏免疫力的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后发病较为严重,儿童与婴儿也有发病。最新研究证实,2019-nCoV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播与接触性传播[9]。呼吸道飞沫传播是指患者通过咳嗽、打喷嚏或讲话等方式将含有病毒的飞沫排出,在近距离内使易感者感染的途径。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与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是指人类直接接触疾病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与飞沫等所造成的感染;间接接触是指人类以间接形式接触了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再接触自身的眼、口和鼻而造成的病毒传播[10]

2020年2月1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发现,患者的粪便中存在2019-nCoV病毒,这一发现提示患者粪便中可能存在“活的”新型冠状病毒。钟南山院士也表明该病毒的传播可能存在“粪口传播”但仍需相关的科学证据加以证实。目前针对2019-nCoV是否可通过气溶胶或消化道传播尚待明确。医护人员当前与患者接触最频繁,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的威胁,采取适当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能够很好的防控疫情恶化[11]。高效预防2019-nCoV,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适当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生活作息规律,加强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正确佩戴口罩,减少家庭聚会,避免到人群密集处;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消毒,少出门,避免接触野生禽畜;杜绝接触患者及与患者亲密接触者;定时测量体温,如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及时就医。严格遵守以上要求对预防与控制2019-nCoV的传播意义重大。

4 小结

本文为大众普及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传染源及传播途径,以期望增进大众对此次疫情的认识与理解,更好的指导个人预防、降低传播风险并对疾病进行科学的防范。面对本次疫情我们要保持正确的心态,不轻视、不大意,但也不焦虑,不恐慌。此刻,正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打造牢固的心理健康堡垒,加强心理建设,保持理性乐观,筑起抵抗病毒的坚固防线,这样我们才能够更有信心打赢这场抗疫战争。

 

参考文献

[1] Peng Zhou et al. A Pneumonia Outbreak Associated With a New Coronavirus of Probable Bat Origin [J]. Nature. 2020.

[2] 宫婷, 张英海. 蝙蝠在冠状病毒传播中的作用[J].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17(4).

[3] 张广,杨维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进展[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4(05):499-505.

[4] 冯玉兵. 切断传染源和传染途径的重要性[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8, 501(09):123.

[5]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J/OL].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1-3.

[6] Wu Joseph T, Leung Kathy, Leung Gabriel M. Nowcasting and forecasting the potential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pread of the 2019-nCoV outbreak originating in Wuhan,China: a modelling study [J]. The Lancet,2020 (Pre-publis).

[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修正版),2020.2

[8] Weijie Guan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in China [J]. medRxiv. 2020.

[9] Yuxiao Bai,Xun Nie,Chenxin Wen. Epidemic Prediction of 2019-nCoV in Hubei Province and Comparison with SARS in Guangdong Province[J]. SSRN, 2020.

[10] 应贤平.回顾SARS教训 控制新出现传染病[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7(09):476-477.

[11] 刘昌孝,王玉丽,闫凤英.认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关注疫情防控药物研发[J/OL].中国抗生素杂志,2020:1-1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