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药物疫苗和检测试剂研发攻关最新情况举行发布会
3月17日15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邀请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秦川出席,介绍药物疫苗和检测试剂研发攻关最新情况。
以下为文字实录:
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我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欢迎参加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尽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李克强总理提出明确要求,力争在高效检测试剂、有效药物和疫苗等方面尽快取得更大突破。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药物疫苗和检测试剂研发攻关。
我们请来了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先生,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先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先生,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秦川女士,请他们就药物疫苗研发进展、检测试剂应用等来回答媒体提问。
主持人:
首先,通报一下疫情情况。
3月16日0时—24时,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1例;新增死亡病例13例,其中湖北12例,陕西1例;新增疑似病例45例。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930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105人,重症病例减少202例。截至3月16日24时,据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8976例,其中重症病例283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68679例,累计死亡病例322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0881例,现有疑似病例128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681404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9351人。
湖北新增确诊病例1例,为武汉病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893例,其中武汉836例;新增死亡病例12例,其中武汉11例;现有确诊病例8701例,其中武汉8304例;这里面重症病例2782例,其中武汉2695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55987例,其中武汉39220例;累计死亡病例3111例,其中武汉2480例;累计确诊病例67799例,其中武汉50004例。无新增疑似病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其中武汉1例。
主持人:
3月16日0时—24时,新增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20例,其中北京9例,上海3例,广东3例,浙江、山东、广西、云南、陕西各1例。截至3月16日24时,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43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235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157例,澳门特别行政区11例,台湾地区67例。
除湖北以外,其他省份新增确诊病例20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新增疑似病例45例;新增死亡病例1例;重症病例减少9例。
主持人:
目前,有15个省份和兵团实现了本土现有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双清零”,其中5个省份实现了本土现有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三清零”,国内疫情形势向好态势巩固拓展。要加强重症患者救治和出院病例健康管理,全面落实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
同时,境外疫情呈现快速扩散态势,境外输入病例逐渐增多,要严防境外疫情输入。以上是疫情情况。
下面进入现场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围绕今天的发布主题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新华社记者:大家都很关心新冠肺炎的治疗药物,之前发布会上介绍过,我国已经筛选出一批药物进入临床试验,请问现在药物研发的最新进展有哪些?谢谢。
张新民:
谢谢你的提问。按照习近平总书记3月2日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的重要指示要求,科研攻关组进一步强化对一线临床救治的支撑和服务。针对轻型、普通型向重型转化的阻断,重点推动磷酸氯喹、法匹拉韦和中医药,针对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救治,重点推动恢复期血浆、托珠单抗、干细胞和人工肝的临床应用,目前均已取得良好的进展。其中法匹拉韦已完成临床研究,显示出很好的临床疗效。在安全性方面,法匹拉韦已经于2014年在日本获批上市,上市以来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在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在有效性方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开展的法匹拉韦联合干扰素治疗新冠肺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入组患者80例,其中法匹拉韦组35例,对照组45例。研究结果显示,在病毒核酸转阴方面,法匹拉韦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病毒核酸转阴与对照组相比,转阴时间中位值明显缩短,分别为4天和11天,具有显著差异。在胸部影像学改善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改善率分别为91.43%和62.22%。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牵头开展了法匹拉韦治疗新冠肺炎的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平行对照临床研究,已完成各120例入组和临床治疗观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新冠肺炎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在主要终点评价指标方面,普通型患者在治疗结束时的临床恢复率,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分别为71.43%和55.86%。在次要终点评价指标方面,试验组在退热时间上显著优于对照组,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2.5天和4.2天。试验组在咳嗽缓解时间上显著优于对照组,平均咳嗽缓解时间分别为4.57天和5.98天,普通型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辅助氧疗或无创机械通气率,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16%和17.12%。以上评价指标,两组间均具有统计学的差异。
在可及性方面,今年2月国内已有企业获得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批件,并实现量产,临床药品供应有保障。
鉴于法匹拉韦安全性好、疗效明确、药品可及,经过科研攻关组组织专家充分论证,已正式向医疗救治组推荐,建议尽快纳入诊疗方案。
下一步,科研攻关组将进一步推动攻关成果在武汉应用,并针对目前国际疫情爆发的态势,推出药物治疗的中国方案。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记者:前一段时间针对磷酸氯喹的不良反应,诊疗方案对其使用剂量做出了一些调整。近日美国媒体报道,瑞德西韦在试验过程中也出现了不良反应,您刚刚提到的这些治疗药物会有哪些风险?另外,患者在治愈之后是否会留下后遗症?谢谢。
张新民:
谢谢你的提问。科研攻关组在药物研发过程中,遵循老药新用的研发策略,目前在临床应用的科研攻关成果,均是经过严格安全研究和评价的药物。在药品说明书中,规定了适应症、禁忌证和不良反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或诊疗方案中的治疗方法,可以确保安全。对于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还没有上市的新药,将根据研发的进展情况,对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持续的关注。谢谢。
香港中评社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苗作为用于健康人的特殊产品,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对安全性的要求也是第一位的,新冠肺炎的疫苗研制速度比较快,请问如何确保疫苗的安全性?谢谢。
王军志:
国内外对于疫苗的上市应用具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目前,我国正按照5种技术路线开展新冠疫苗的紧急研制,各类疫苗在临床前研究的过程、技术特点和要求都有所不同。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必须完成药学方面研究、有效性研究和安全性研究。
首先,是药学方面研究,主要包括菌毒种和细胞库建立、工艺研究和质量标准研究等。主要建立稳定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以保证制备出合格的疫苗样品。
第二,是有效性研究。获得疫苗样品后,采用感染动物模型(比如新冠病毒的猴感染模型和鼠感染模型)来评价疫苗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这个结果可用来推算临床研究的剂量和程序。
第三,是疫苗安全性评价。针对新发传染病至少要进行动物单次给药(急性)毒性和重复性给药(长期毒性)评价。
总的来说,首先要生产出合格疫苗样品,在动物实验中证明安全有效性后,才能进入临床试验。
国家对于疫苗研发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技术法规可以遵循,这些法规和技术要求和WHO等国际上的标准是相一致的。目前,中国疫苗领域的科学家正按照相关法规和技术要求,一方面全力以赴,争分夺秒,一方面坚持按科学规律办事,保证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加快疫苗研究应用。我们正在不断地听到他们传来的好消息,这将为全球最终彻底战胜疫情提供坚实的支撑。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现在国外的疫情形势越来越紧张,有很多国家检测已经成为他们疫情防控的瓶颈。近日有媒体报道说,我们有高校向一些境外的国家捐助检测的试剂盒,我想问一下这些检测的试剂盒在国内使用的情况怎么样?如果说下一步出口这些试剂盒,要做哪些准备?谢谢。
雷朝滋:
感谢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对高等学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的关注和支持。大家知道,在这次疫情防控和科研攻关当中,高等学校及其附属医院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刚才记者朋友提到的信息,可能是3月12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向格鲁吉亚政府捐赠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的情况报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按照中央的部署,在科技攻关组的支持下,教育部组织高等学校迅速开展应急攻关,在22所有研究积累和技术优势的高校,针对核酸、抗原、抗体不同的检测对象,选择了多种技术路线进行布局。高等学校联合相关企业开发了一系列新冠病毒快速检测产品,据初步统计,我们现在已经有7种由高校联合企业研发的检测产品,通过了国家药监局的审批,并在本次抗疫当中投入临床使用。
在核酸检测方面,高等学校研发出多病原检测新技术,刚才提到的捐助试剂盒,就是由清华大学、四川大学联合相关企业研发的。在2月底,通过了国家药监局的审批,可以同时检测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6种呼吸道病毒,格鲁吉亚政府也是了解到相关情况后,通过驻华使馆向中国政府提出了这方面的请求。武汉大学还研发出了可同时检测10大类40种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新方法,该方法还可以监测病毒的突变。在抗体检测方面,共有3款高校联合相关企业研发的试剂盒率先用于临床使用,具备随到随检、全自动高通量等优点。核酸检测和抗原、抗体检测方法联合应用,可以有效缩短检测的窗口期,提高检出率。
当前随着国外疫情发展,对病毒检测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在保障我国病毒检测需要的基础上,我们的检测试剂已经走出国门。据不完全统计,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5所高校研发的14种新冠病毒检测试剂获得了欧盟CE认证,正式取得了进入欧盟市场的资质。我们不仅捐赠了一批试剂,也已经向意大利、英国、荷兰等十余个国家开始供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唯有团结协作才能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挑战。我们非常愿意加强国际合作,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做出我们的贡献。谢谢。
中国中医药报记者:在这次的疫情抗击中,中医药发挥的作用受到的各方的广泛关注,能否介绍一下中医药在这次疫情防控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效果?
李昱:
谢谢您的提问。在这一次疫情抗击中,中医药发挥的作用大家有目共睹,中医药参与面之广、参与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派出5批近800人的专业队伍驰援武汉,全国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里有近5000人来自中医药系统,全国有97个中医医疗机构作为定点医院参与了救治工作。全国除湖北以外的地区,中医药参与救治的病例占累计确诊病例的96.37%,在湖北地区中医药的参与率也达到了91.05%。中医药作用的发挥还体现在抗击疫情整个过程中,包括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
给大家提供一组数据,这是《光明日报》3月13日刊登的一组数据。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武昌区,1月28日疑似病例确诊为新冠肺炎的比例高达90%以上。2月2日,实行了隔离点集中中医药干预,到2月6日,这个确诊率就下降到30%多,到3月5日,就只有3%了。从这组数据大家可以看出,中医药早期干预的效果。
中医药在阻止轻型、普通型的患者向重型、危重型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举两组数据:一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应急专项,对10个省市1261名服用“清肺排毒汤”的患者临床观察显示,没有1例轻型患者转为重型,没有1例普通型患者转为危重型。二是武汉江夏方舱医院共收治了564名患者,这些患者都是轻型和普通型的,也同样没有1例转为重型和危重型。
在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治疗中,中医药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特别是在退高热、促进渗出吸收、提高氧合水平、降低肺纤维化方面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应该说中西医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有效的降低了病亡率。需要强调的是,在国家发布的诊疗方案中,所有的中药方剂都显示出了非常好的临床疗效,这些方剂都是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和我们局设立的科研攻关专项的临床科研成果,这也显示了科技对临床救治的强有力支撑作用。谢谢。
香港大公文汇记者:再追问一个关于中医药的问题。据报道,中国专家团队在援助意大利等国家的时候携带了莲花清瘟等中成药,请问目前中医药在国外对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情况是怎么样的?谢谢。
李昱:
谢谢您的提问,也谢谢您对中医药的关注。刚才介绍了,在中国的疫情防治中,中医药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包括您提到的很多中成药已经纳入了国家发布的第六版、第七版诊疗方案中,这些中成药在中国的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很高兴,也很愿意把中国的经验跟国际社会共享,让中医药为国际社会、为各国人民在抗击疫情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我们了解到这次科研攻关组专门设立了一个动物模型专班,请问能否介绍一下动物模型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这方面目前开展了哪些工作?谢谢。
秦川:
谢谢记者的提问。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科技攻关组积极推动了动物模型的研发和应用,将其作为五个攻关方向之一,组织国内的优势单位,充分利用在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中东呼吸综合症等历次研究中有基础的单位,第一时间建立了动物模型,为科学家认识疾病、病原体、传播途径、药物筛选、疫苗研发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动物模型是什么呢?形象的说,就是在实验室里研制的新冠“病人”。疫苗和药物都要经过这种特殊的“病人”的检验,才能用到真正的病人身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已经建立了表达人病毒受体的人源化转基因小鼠模型,也建立了恒河猴模型,中国科学院也建立了恒河猴模型,这些都是第一时间建立的模型,这些最早成功并经过鉴定的动物模型,使我们国家率先突破了药物和疫苗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关键技术瓶颈,再现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加深了我们对新冠的认识。
目前动物模型在三方面发挥了作用:一是明确病毒传播途径,中国医学科学院通过动物模型定性研究了气溶胶、粪口传播等多种途径的可能性,实验结论纳入了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第六版。二是用于药物的筛选。我们很快筛选到了有效的成药,并已经用到临床救治中。三是验证疫苗的有效性。科技攻关组同步部署了5条技术路线进行疫苗研发,研发中充分考虑了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个过程是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程序开展的。目前已有8种疫苗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进行有效性评价,部分疫苗的有效性评价工作已经完成了。疫苗是用于健康人的特殊产品,安全有效是第一位的,我们将继续严谨的按照科学程序来完成这项工作。谢谢。
科技日报记者:我们都知道,重症患者的治疗对挽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有媒体报道,国内探索使用了干细胞疗法和其他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来治疗新冠肺炎,能否详细介绍一下目前的进展情况以及适用范围?谢谢。
张新民:
谢谢你的提问。干细胞可以有效降低新冠病毒在患者体内引发的剧烈炎症反应,减少肺损伤、改善肺功能,对肺部进行保护和修复,对减轻患者的肺纤维化具有积极作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科研攻关组第一时间启动了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临床研究应急攻关项目,包括全球首个获批开展治疗新冠肺炎临床试验的干细胞药物以及完成严格的第三方检测获批开展临床研究的间充质干细胞制剂。研究团队都经过了扎实的临床前研究和质量检定,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在前期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应急科研攻关项目支持的王福生院士团队、周琪院士团队、刘中民教授团队,均已入驻武汉,开展对(危)重型患者的临床研究与治疗,已经治疗了64位患者。结果显示,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患者安全、有效,能够使重症、危重症患者呼吸困难很快得到缓解或者停止加重。在临床表现、呼吸功能、影像检查等方面均实现好转,一般8—10天可以达到治愈水平。另外,干细胞对于肺纤维化进程的阻断以及促进肺部损伤修复的作用,显示其对于防止肺纤维化、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具有独特的优势。
为了规范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与应用,3月10日,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干细胞生物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发布了《干细胞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研究与应用专家指导意见》。
除干细胞治疗外,我们还在探索开展更多的针对重症救治的技术手段。比如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在试验过程中,与对照组相比,IL6等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下降,胸部影像学检查明显改善,呼吸机支持平均天数减少7.7天,ICU监护时间明显缩短,提高了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下一步,我们将以患者为核心,以武汉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研究与临床救治的紧密结合。谢谢。
羊城晚报记者:请问在疫苗的科技攻关中,主要有哪些高校在开展,目前有什么样的进展以及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可以跟大家分享?谢谢。
雷朝滋:
疫苗作为疫情防控最有效的医学手段,可以有效的阻断病毒传播,不仅对中国取得抗击新冠疫情的最终胜利、稳定经济形势、有序复工复产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直接关系世界疫情的下一步走向。
在科技攻关组的支持下,教育部从春节开始就动员有研究优势的厦门大学、四川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科研团队,快马加鞭、全力以赴,重点从流感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三条技术路线并行推进,协同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加快开展新冠肺炎疫苗攻关。
其中,流感病毒载体疫苗特点是通过鼻腔滴注的方式进行接种,目前正在进行实验动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预期4月底完成候选疫苗的临床前研究并申请临床试验。重组蛋白疫苗目前已经开展小鼠与兔子的动物实验,并已掌握了大规模生产高质量和高纯度的疫苗蛋白技术,核酸疫苗是全世界都在积极探索的疫苗研发新技术,目前全球还没有人用疫苗上市。中国高校利用前期中东呼吸综合症研究中积累的技术和科研成果,加快核酸疫苗研究,将尽快验证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还有高校已经从新冠肺炎康复期病人血液中分离出了对新冠病毒具有很高中和活性的抗体,以此制备的高纯度、全人源中和抗体,可以提供三周左右的短期免疫保护,正在准备进行动物攻毒保护试验。
总体来说,高等学校疫苗研发工作都在按照预期积极推进,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有序开展,部分疫苗有希望尽快进入临床研究或者应急使用。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现在国际疫情形势依然比较严峻,请问中国的疫情防控会有哪些做法可供国际社会参考?我们的药物和治疗技术会不会与别国分享?下一步中国在抗疫科技交流方面会有哪些计划?谢谢。
张新民:
谢谢你的提问。新冠疫情不仅是中国的挑战,也是世界各国面对的共同挑战。在疫情发生之后,党中央果断决策,靠前指挥,科学防控,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重大措施。科技界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发挥科技在防疫中的支撑作用,成立科研攻关组,设立九大专班,围绕疫苗、药物、溯源、检测、动物模型五大方向,夜以继日展开工作。目前科研布局方向对路,各项任务进展顺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我们以实战为导向,用病毒机理研究指导疫情防控实践,大力促进药物、医疗装备研发和临床救治相结合;我们广泛应用高新科学技术,运用大数据开展舆情趋势研判;我们综合多学科力量,强化科研攻关支撑和服务前方一线救治的部署,让科研成果更多向临床一线倾斜。这些防控策略、技术成果和标准经过了实践检验,中方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愿意与国际社会共同分享。
在知识成果分享方面,中国科研团队最早向世界卫生组织共享了病毒全基因序列;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发布“2019新型冠状病毒资源库”、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发布“全球冠状病毒组学数据共享与分析系统”,为全球病毒基因组序列发布、病毒基因组变异数据分析提供支持;依托中华医学期刊网,防控新冠肺炎科研成果共享交流平台,截至3月16日24时,已有97种期刊上线,平台上661篇相关领域研究论文和病例述评,浏览量超过200余万次。
在药物筛选研发方面,中国向世界公开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及药物筛选结果,法匹拉韦、恢复期血浆、中药等重点药物已向发生疫情的相关国家提供。
在疫苗研发方面,我们积极倡导全球合作。目前,中国已有多家企业或科研机构与国外开展合作,推进新冠疫苗研发。
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多个国家出现,中国将进一步加强同世卫组织沟通交流,同有关国家特别是疫情高发国家在溯源、药物、疫苗、检测等方面的科研合作,共享科研数据和信息,为取得全球抗疫的最后胜利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谢谢。
深圳特区报和读特APP:刚才有提到新冠肺炎疫苗4月底有可能进入临床或者应急使用,是不是可以说我们在疫苗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另外,目前全球几十种新冠肺炎疫苗正在研发当中,美国的疫苗也已经进入了临床试验,我国的疫苗研发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呢?谢谢。
王军志:
谢谢您的提问。您说得很对,疫苗成功研发是人类面对重大传染病取得根本性胜利的关键,国内外民众翘首以盼,中央高度重视,全国上下数千名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全力以赴,推动我国疫苗研发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充分体现了我们的制度优势。一是动手早,疫情初始成立科研攻关组,第一时间就把疫苗研发纳入到五大攻关方向,予以定向优先支持,同时提前部署了与疫苗研发密切相关的动物模型研究。二是方向准,紧紧抓住灭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五条技术方向,遴选8个优势团队,确定九项任务全力推进。三是讲科学,坚持把疫苗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坚持按科学规律办事,在法律法规框架下按科学、按规范、按技术要求推进研发。四是齐心协力。在攻关组的协调下,相关部门早期介入,全程指导,科研人员夜以继日,联合攻关,使研发的多个环节采用“并联”方式同步开展,在不降低标准、保证安全有效的前提下,争分夺秒,无缝衔接,最大限度的提高研发效率。
截至目前为止,五大技术方向疫苗都总体进展顺利,第一批确定的9项任务都已完成临床前研究(也就是动物的有效性、安全性研究)的大部分工作,大部分研发团队4月份都能完成临床前研究,并逐步启动临床试验,有的团队进展更快。
根据我们了解的最新情况,有一个重要进展与大家分享,我国已有研发进展比较快的单位,向国家药监局滚动递交临床试验申请材料、并且已经开展临床试验方案论证、招募志愿者等相关工作。待国家药监局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审批后,开始临床试验。应该说,我国新冠疫苗研发进展目前总体上处于国际先进行列,不会慢于国外。
健康时报记者: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的时候提到,加强中西医结合诊疗,第七版提到中西医结合联合会诊制度,张伯礼院士等专家前期也提到了中西医结合诊疗是一个好的方法,在具体的诊疗过程中、在临床中是怎么做的?谢谢。
李昱:
疫情发生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这次疫情防控救治的亮点,也是我们目前疫情防控救治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国家向国际社会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是我国新时期卫生健康方针之一,也是我国医药卫生制度的突出特色。中西医结合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在政策机制方面。疫情发生以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西医结合救治工作的通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也印发了《关于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建立健全中西医协作机制的通知》,进一步强化了中西医结合会诊制度,促进中医药在整个疫情防控救治过程中深度参与。
第二,在方案制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制定的诊疗方案中,很好的整合了中医、西医两种方案,而且随着救治工作的不断深入,中医药方案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
第三,在救治队伍上。疫情发生以后,国家迅速组织了由中医西医两支专家队伍组成的国家医疗救治专家组和国家医疗队,各地的专家组和医疗队也都是由中医西医人员共同组成。
第四,在救治方法和手段上。中医西医各具优势、各具特色,并且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共同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也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传染病防治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谢谢。
东方卫视记者:当前,各地正在有序的复工复产,病毒在不同的环境下能够活多久,究竟是如何传播的,这一直以来都是大家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请问就从病毒的传播途径的研究方面,对大家在复工复产的个人防护方面会给出哪些建议?请介绍一下。谢谢。
秦川:
谢谢提问。新冠病毒是一种全新的病毒,我们对于它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经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证实,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仍然是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但公众对于是否存在粪口传播也有广泛的关注,因此,国内有团队对此开展了研究。在粪口传播方面,国内有机构从新冠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到了活的病毒,引起了各方对粪口传播风险的关注。我们认为,基于对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病毒的认知,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新冠病毒能通过粪口传播。虽然粪便中分离出了病毒,但病毒是否能传播是需要研究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证明了,即使用高剂量的病毒接种实验小鼠和实验猴,动物都无法感染,也没有看到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可以说这个病毒无法经过粪口途径传播。
另外,病毒在没有适宜生存载体的粪便里面能够生存多久?经过消化道后是否还具有再感染的能力?这都需要研究证实。目前实验结果的公共卫生意义在于,即使粪便中的病毒具有感染力,也无法通过消化道感染,这是经过实验证实的,但不排除通过不洁的手接触呼吸道和结膜而导致感染,提示我们要注意个人的卫生和一些生活习惯,比如说便后一定要洗手。如果照顾病人的话,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是我们知道新冠病毒传播途径以后要做的事情。了解了病毒传播途径,科学的做好必要的、适度的防护,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对于我们有序的恢复正常工作、生产和生活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谢谢。
主持人:
谢谢几位嘉宾,我们今天的发布会主题是“药物疫苗和检测试剂的研发攻关”,明天的发布会将围绕刺激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届时我们会邀请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的相关单位负责人来介绍相关的情况。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也欢迎把问题提前留给我们。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