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肺炎球菌性中耳炎模型
中耳炎(Otitis media)是临床上儿童常见的疾病,19%~62%婴儿在1周岁内患病至少一次。肺炎双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是中耳炎的主要致病菌,约半数的中耳炎均是由肺炎双球菌引起的,细菌可通过咽鼓管、鼓膜穿孔或血行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目前已用豚鼠、沙鼠、大鼠等建立了肺炎球菌中耳炎模型,由于大鼠的中耳解剖结构与人的最为相似,目前国内外多用大鼠来建立肺炎球菌中耳炎模型。
(1)复制方法 3型肺炎双球菌经小鼠腹腔连续传代3次,增强毒力。细菌在血平皿上生长18h,用无菌生理盐水制成6×10000000CFU/ml的细菌悬液。取双耳正常的雄性大鼠,按0.25~3ml/100g体重的剂量肌注氯胺酮-甲苯噻嗪合剂麻醉,动物取仰卧位规定,在相当于舌骨水平下方约0.5cm处无菌手术作横切口,分离暴露颈前肌群,于靠舌骨处分离舌骨肩胛肌及舌骨胸骨肌,即可见耳泡底壁。经大鼠左耳注入无菌生理盐水作对照,其右耳注入50μl菌悬液(含3×1000000CFU细菌),耳泡壁注射孔用骨蜡封闭,逐层缝合切口。右耳注入肺炎球菌后4~7d,模型大鼠均出现中耳炎,鼓膜广泛充血、膨隆,透过鼓膜可见鼓室内的黄色渗液。2周时约半数大鼠耳鼓膜充血减轻或色泽正常;1个月后大多数耳鼓膜外观正常;3个月后约1/3动物转为慢性中耳炎,耳鼓膜轻度充血,6个月后模型大鼠耳鼓膜仍中度充血。
(2)模型特点 本模型制作时接种菌量较多,虽然大部分实验鼠中耳炎表现为自限性疾病,但病程迁延较长,部分转为慢性中耳炎,且病理变化明显或严重,其骨质吸收破坏,迷路炎及新骨形成,纤维肉芽组织增生及腺体化生等多种改变与人的中耳炎病理变化相似。鼓膜外观恢复正常的实验耳6个月时仍有炎症改变,表明大鼠肺炎球菌性中耳炎并非完全是自限性疾病,其病变发展过程及炎症严重程度与注入中耳的菌量有关,与大鼠免疫机制的个体差异可能也有关系。
(3)比较医学 不同菌种或同一菌种不同菌株的细菌引起中耳炎所需的菌量不同;引起的中耳炎严重程度及病程也长短不一;不同剂量肺炎球菌引起中耳炎炎症的剧烈程度也不一,小剂量只引起浆液性中耳炎,而大剂量则诱发化脓性中耳炎。比较解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动物中,大鼠的中耳解剖结构与人的最为相似,中耳感染肺炎链球菌后的表现也与人相似,所以多用大鼠来建立肺炎球菌中耳炎模型。本模型动物感染链球菌4~7d均可出现中耳炎,第2周开始,炎症减轻,但约有1/3的动物转为慢性中耳炎,直至6个月耳鼓膜仍可呈中度充血并有炎症表现。用大鼠可成功地复制出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和慢性中耳炎,本模型为研究其致病机制、病理表现和药物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