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随笔:动物实验临床症状记录规范化
实验动物的临床观察记录是动物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完整的临床观察记录可以完美的呈现实验动物在试验过程中的临床表现及其变化,可以有效的支持科学研究或测试的开展,及其后续的科学数据的分析。然而,在我们开展动物试验过程中,大家经常会遇到临床观察记录的一些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几个比较常见的问题进行探讨。
临床症状描述的偏差原因?
我们在动物试验过程中,可能会由不同角色的人员对动物的临床症状进行记录,比如技术人员、饲养管理人员、兽医、项目负责人等。鉴于不同角色人员的教育背景或者经验差异,同一个临床症状的描述结果可能有一定的差异。还有一些其它因素也会导致记录结果的偏差,比如临床症状可能由于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动物可能在陌生人面前隐藏临床症状等。
如何设定实验动物的临床观察频率?
所有动物都应该由已培训的人员进行观察和记录疾病、受伤或异常行为。通常情况下,此类观察应至少每天进行,但在术后恢复期间、当动物生病或身体缺陷时、或当动物接近研究终点时,可能需要增加观察频率。为了降低对个体动物的风险,在不影响试验开展的情况下,应对观察频率和观察方式进行专业判断。实验动物的临床观察频率也是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IACUC)在审查实验动物使用申请时关注的重要话题。在设定观察频率的时候,我们还需要考虑其他一些注意事项:不同角色人员的观察覆盖面(如错开时间观察)、如何降低频繁观察对动物本身或研究的影响、受试物的药理药效作用对动物健康的影响等。
描述性术语和诊断性术语的差异?
一般的临床观察要求详细描述动物在不同的阶段或者时间点表现的临床症状,为呈现动物的临床表现,记录应尽可能详尽。对于实验技术人员或饲养管理人员,应尽可能使用描述性术语,详细记录动物编号、性别/组别、临床症状、位置、大小、性状及症状的严重程度等等。然而,有些症状非常典型或者在兽医人员进行诊断后,可以明确定性该临床症状的疾病类型,也可以使用诊断性的术语来描述动物的临床症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诊断性术语记录错误,将会给试验带来误导。所以,建议在试验过程中,实验技术人员尽量使用描述性术语。
如何规范临床观察术语的描述?
首先,建议机构层面能够建立统一的临床症状术语表,这样大家在记录观察结果时才有参考依据,可以保持一定的统一性。在该术语表中,可以对常见的临床症状进行分类汇总,同时,还要考虑种属的差异、症状的细节描述及顺序、缩略语的使用等等(例:大鼠ID:肿块/腹背侧/皮下/1cm3/较硬/可游走)。对于很多探索性的科学研究,比如一些行为学研究,如没有现成系统的术语表或者成熟的测试方式(如功能性观察试验组合,FOB)供参考,我们仍然应该对研究人员的观察内容、记录方式、观察的频率等等做规范或统一,这样的科研数据将更有意义。当然,术语表的培训也非常关键,需要对大家进行反复的培训,让技术人员对术语表的临床症状描述和记录方式有更准确的掌握,严格按照术语表进行记录。
总结
我们需要用科学谨慎的态度,对待科学研究,对待动物试验,确保动物试验的顺利开展,获取有效有用的试验数据,避免试验重复导致动物的浪费。而动物试验研究中,临床记录的规范化是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Guide for The Care and Use of Laboratory Animals, 8th edition.
2. Guidelines for the Care and Use of Mammals in Neuroscience and Behavioral Research.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3
- 没有相关内容!
编辑信箱
欢迎您推荐或发布各类关于实验动物行业资讯、研究进展、前沿技术、学术热点、产品宣传与产业资源推广、产业分析内容以及相关评论、专题、采访、约稿等。
我要分享 >热点资讯
- 年
- 月
-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