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粒棘球蚴病动物模型
(1)复制方法 取6~8周龄、体重为20g左右的KM小鼠。收集细粒棘球绦虫(新疆家养绵羊株),从孕卵节片中收获虫卵。虫卵经加入双抗的PBS充分漂洗后,将沉淀虫卵置于胃酶液(1%胃蛋白酶+0.85%氯化钠+1%盐酸),37℃消化后离心,弃上清后用PBS洗3次,再加入胰酶液(1%胰蛋白酶+1%碳酸氢钠+5%羊胆汁),使虫卵脱壳,计数六钩蚴。通过以下四种接种方法分别感染动物:①口腔感染:使用胃管对动物进行口腔导入未孵化的虫卵2500枚。②静脉感染:对动物尾部腹侧静脉注射500枚六钩蚴(于100ml PBS中)。③腹腔感染:对动物腹腔内注射2500枚六钩蚴(于500ml PBS中)。④皮下感染:对动物颈背部皮下注射2500枚六钩蚴(于500ml PBS中)。
(2)模型特点 口腔感染21周后,包囊主要寄生于肝脏,其次寄生于肺脏。但造膜动物的感染率只有80%左右,可能是因为虫卵在小鼠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小鼠的胆汁不能有效消化六钩蚴的外壳,造成口服感染及六钩蚴发育为包囊的百分比都比较低。但口腔感染是一种较自然的感染方式,能基本反应自然感染状况,包囊寄生接近自然感染中间宿主包囊的分布。静脉感染21周后,包囊严格寄生于胸腔或肺脏间质及隔肌表面。感染180d后,由于肺部有大量包囊寄生,造成肺呼吸功能丧失致使大部分小鼠死亡。腹腔感染21周后,包囊严格寄生于腹腔脏器或游离于腹腔内。皮下感染,包囊严格寄生于皮下,在感染10周后可观察或触摸到皮下寄生的包囊。但模型动物感染率大约为80%,可能因为皮下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不如胸腹腔及皮肤肌肉的制约等因素造成。
(3)比较医学 通过静脉、腹腔、皮下等三种不同途径感染的KM小鼠,包囊分别严格寄生于胸腔、腹腔和皮下。包囊在小鼠体内寄生部位不同可直接影响包囊的生长速度和包囊的大小。不同株的E.g.、不同的接种物(如虫卵、原头蚴、六钩蚴)对不同的造模动物的感染率有所不同。接种物的量过多易造成造模动物的死亡。更细致的造模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本模型可用于了解虫卵在机体内发育为包囊的过程和生长状况,了解由于虫卵的侵入而引起机体的连续免疫反应和抗体变化;也可用于动物感染六钩蚴后对包囊生长发育过程进行观察、药物筛选、治疗效果观察及免疫学等各项生物学指标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