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模型制备

日本血吸虫感染动物模型

2021年04月19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方法学》 作者:周光兴 责任编辑:yjcadmin

寄生人体的血吸虫,即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其形态、寄生部位、中间宿主有明显不同,在其分布区域里还分别存在地理上的虫株。3种血吸虫对中间宿主、终末宿主的选择、易感性和致病力存在差异。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内就建立了模拟自然感染的小型动物模型。6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利用日本血吸虫尾蚴人工感染大鼠、小鼠、褐家鼠、兔、狗、羊、猪、牛、马、猴等许多种动物进行了研究。何毅兴认为:金黄仓鼠和长爪沙鼠人工感染日本血吸虫后,不仅虫体感染率高,且粪中长期排卵。张龙兴等利用SEA致敏进行了肺虫卵肉芽肿模型研究;曹建平等对日本血吸虫实验动物感染及造模动物的选择做过综述;何立等利用一种高效的酚酶抑制剂——丙烯基硫脲(ATU),抑制血吸虫卵壳的形成,建立了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但不产卵的小鼠模型,用于研究抗再感染机制及免疫筛选保护性抗原分子的研究;冯振卿等建立了小鼠日本血吸虫肝虫卵肉芽肿模型。在国外,20世纪60年代Warren等创立了虫卵致敏的小鼠曼氏血吸虫虫卵肉芽肿模型,并证明致敏原为可溶性虫卵抗原。 Capron M以大、小鼠作为抗血吸虫病免疫效应机制的模型动物;Silva LM等研究后认为鼠不宜作为神经性血吸虫病研究模型;Johansen MW等以猪作为人血吸虫病感染模型;Andrade  ZA等进行了血吸虫的肝门静脉纤维化鼠模型的特性研究;Watanabe K等通过研究认为:小型猪是人类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一个有潜力的模型动物;McLaren DJ进行了种痘抗血吸虫病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Tendler M等利用新西兰兔作为保护性抗原活性免疫感染诱导抵抗曼氏血吸虫的研究。

(1)复制方法  因研究目的不同,所需要血吸虫感染动物模型不同,如模拟自然感染模型(肝脾模型)、肺虫卵肉芽肿模型(肺模型)和肝虫卵肉芽肿模型(肝模型)等。现介绍冯振卿等建立的小鼠日本血吸虫肝虫卵肉芽肿模型。①虫卵混悬液的制备: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C57BL/6小鼠,43d后断颈处死取肝脏,常规分离虫卵,用生理盐水配制成25000个/ml虫卵混悬液,当日用于脾脏注射。②制备虫卵可溶性抗原,对小鼠经腹腔注射SEA 300/μg,加福氏佐剂0.1ml进行致敏。③致敏15d后从脾脏攻击注射0.1ml虫卵混悬液。脾脏注射虫卵方法:以0.5%巴比妥钠0.15ml经腹腔注射麻醉。腹部皮肤剃毛,左侧卧位固定,无菌切开皮肤、肌肉,保留完整腹膜。透过腹膜看清脾脏位置轮廓,以左手固定腹膜下脾脏,右手持头皮静脉针经腹腔刺入脾脏末端,注意固定,缓慢推入虫卵混悬液0.1ml,持续20~30s,缝合皮肤。

(2)模型特点  虫卵攻击后1~15d,模型动物肝脏出现灰白色小结节。1~4d时肝脏表面出现暗红色、绿豆大小的梗死灶。第64日,肝脏表面小结节明显减少,发生肝纤维化。镜下病理观察结果显示,虫卵攻击后第1日,虫卵滞留在高度扩张的门静脉分支内,虫卵周围出现“环卵凝集反应”,周围可见肝组织多处较大凝固性坏死灶。第4日时虫卵在汇管区形成急性期肉芽肿。第8~15日,呈过渡期肉芽肿表现。第32日,虫卵内毛蚴变性、坏死,为慢性期肉芽肿。第64日,虫卵钙化,周围弥漫纤维化,为瘢痕期肉芽肿改变。此模型具有①手术方法简单、出血少、无感染,小鼠成活率高。②造模时间短,致敏原单一,影响因素少。③虫卵攻击后不切除脾脏,且受累器官与自然感染器官相同。④肝脏虫卵肉芽肿发生率高,重现性好。此造模动物与人体血吸虫病基本病理变化相似。

(3)比较医学  造模小鼠出现的日本血吸虫肝虫卵肉芽肿及其他病理变化比自然感染的小鼠所需的时间短。 SEA致敏,虫卵攻击后脾脏有肉芽肿形成,不形成纤维化。而自然感染的小鼠其脾脏没有肉芽肿。自然感染出现较多的成簇虫卵形成的肝肉芽肿,体积较大,互相融合,难以计数。而造模小鼠由于一次性注射致敏原致敏,宿主产生的免疫回忆反应弱,且注入的是分散虫卵,故所形成的肝脏虫卵肉芽肿体积小、分散、便于计数测量。本模型可作为日本血吸虫肝虫卵肉芽肿研究模型。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