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缩窄环术致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
1.造模材料 动物:成年雄性SD大鼠,200~250g;药物:10%水合氯醛。
2.造模方法 为使动物能更好配合实验,消除动物随意行为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减少所引起的假阳性误差,实验前需训练动物3天。大鼠按3~4只/笼分装。每日8:30开始,用一塑料棒击笼壁、触摸、提拿大鼠,待大鼠习惯后平静时,用一自制毛须刺激大鼠须垫部,3次/侧,每次刺激需连续2次,两次刺激间隔不少于30s。两侧交替进行,直到大鼠从开始的探究、恐惧、抽鼻,甚至快速逃避、攻击等转为平静。3天后,凡对以上训练表现平静且口鼻部毛发触须完整者入选,根据随机区组原则分为两组,即手术组和对照组。
实验动物以10%水合氯醛(0.4ml/100g)腹腔注射麻醉后,仰卧固定,于鼠口腔内,沿右侧龈颊边缘,平第一磨牙水平,向口鼻方向纵向切开约1cm长切口,暴露同侧视神经(ipsilateral optic nerve, ION),分离周围组织,用两根4.0铬线疏松结扎,两线相距2mm,结扎松紧度要求仅减少神经直径(肉眼或显微镜下)以延迟神经传导,但不能完全阻滞其传导且血液循环必须通畅;术后4.0丝线缝合切口。对照组除不结扎ION外,手术同前。所有操作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术前术后无需应用抗生素。
3.造模原理 慢性缩窄环术导致动物三叉神经痛。
4.造模后的变化 对照组术前与术后比较,假手术侧与对侧比较,疼痛阈值无明显变化,波动在13.75~15.00之间,P值均大于0.05,在统计学上无差异性。
手术组同侧与对侧比较:手术侧在术后第3~6天,出现低反应期,疼痛阈值明显增高,26g刺激强度几乎所有动物都无反应,从第9天开始,阈值明显下降,第15天降至最低,动物表现易激惹,极低的刺激即可导致动物出现逃避、攻击或持续搔脸行为,持续至术后30天,此后阈值逐渐上升,术后70~80天恢复至术前水平,手术对侧疼痛阈值变化趋势与手术侧相似,但变化不如手术侧明显,术后第15天达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