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模型制备

脑脊髓炎模型

2021年09月03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常用医药研究动物模型》 作者:主编 苗明三 朱飞鹏 责任编辑:yjcadmin

(一)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豚鼠模型

方法一

1.造模材料  动物:豚鼠,体重400g左右,雌雄不限;药物:Freund佐剂(Freund adjuvant, FA),生理盐水;器械。

2.造模方法  脊髓-FA乳剂的制备:在无菌条件下将豚鼠肝素化,然后经胸主动脉用生理盐水灌洗至无血,取出脊髓,除去脊膜,称重,用玻璃匀浆器将脊髓研成匀浆,以生理盐水制成50%悬液;将脊髓组织悬液与FA按1:1混合,用注射器反复抽注,即成乳剂。

于豚鼠的4个足掌肉垫各注射脊髓-FA乳剂0.1ml,每只豚鼠共注射0.4ml,注射后常规饲养。

3.造模原理  自身免疫导致动物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4.造模后的变化  造模半个月后,血清中逐渐出现抗脊髓抗体,皮肤实验呈延缓反应,而且豚鼠陆续出现后肢瘫痪,甚至大、小便失禁,很易死亡。

方法二

1.造模材料  动物:大鼠,300~350g;豚鼠,雌雄各半,体重250~350g;药物:弗氏完全佐剂。

2.造模方法  碱性髓鞘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 MBP)抗原制备:将大鼠处死后,迅速取出脊髓,用匀浆器制成50%的匀浆,与等量弗氏完全佐剂(卡介苗10mg/ml)混合,用注射器抽注至油包水乳剂。

用MBP抗原注入豚鼠后足掌皮下,每侧0.2ml制造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llergic encephalomyelitis, EAE)模型。

3.造模原理  异种蛋白导致动物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4.造模后生化变化  模型组脑组织细胞因子IL-1β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0.51±0.02)ng/mg,模型组(2.85±0.70)ng/mg]。

模型组脑组织细胞因子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1.13±0.28)ng/mg,模型组(2.83±0.90)ng/mg]。

(二)SD大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模型

1.造模材料  动物:SD大鼠,10周龄,雌性,体重200~230g;药物:弗氏完全佐剂(complete freund adjuvant, CFA)。

2.造模方法  SD大鼠脊髓脑匀浆(SD spinal cord homogenate, SD-SCH)制备:用过量的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SD大鼠致死,取脊髓及大脑称重。按1g大鼠脊髓及大脑白质加1ml磷酸盐缓冲溶液(phosphate buffered solution, PBS)的比例,在冰浴中用电动匀浆机(3000r/min),将其匀浆3min(每匀浆1min,间隔1min),制成大鼠脊髓脑匀浆。将该匀浆与等体积的弗氏完全佐剂充分混匀制成诱导乳剂。

模型组大鼠双后足垫皮下注射诱导乳剂0.006ml/kg 2次,并于大鼠后足垫背面真皮内辅以注射0.2ml百日咳杆菌(2×10的10次方个菌体/ml)1次,正常对照组用PBS与CFA等量混合后注射。

3.造模原理  自身免疫导致动物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4.造模后的变化  模型组动物在致敏后第1、2天出现体重减轻,之后逐渐增加并于发病前趋于稳定。对照组观察70天未出现临床症状。模型组大鼠于发病前体重突然下降,随着临床症状的出现,体重下降程度和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相一致;随着病情的缓解体重逐渐增加。其出现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程度不等的食欲缺乏、活动减少、体重下降、尾巴无力、松弛、下垂;步履蹒跚、后肢无力、麻痹等,严重者可出现濒死状态,甚至死亡。模型组动物两次的发病持续时间分别为16~20天、10~14天;发病率为85%,复发率为46.67%,而致死率仅有5.88%。

5.造模后病理变化  模型组动物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血管炎伴周围髓鞘脱失,主要病变包括:①血管“袖套样”改变,小血管尤其是小静脉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密集环绕而成,呈“袖套样”;②胶质细胞结节,可见多个由于胶质细胞增生而形成的结节;③脱髓鞘改变,髓鞘染色可见大小不等的片状脱髓鞘区;④神经元变性,尤其是脑干或脊髓的神经元胞体明显增加,形态圆顿,胞核偏位,核仁消失,尼氏体崩解为细胞颗粒状或完全消失,细胞质着色浅淡;⑤卫星现象,由胶质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围绕变性的神经元所形成的现象;⑥格子细胞,在炎性病灶内有大量格子细胞,它是由小胶质细胞增生,吞噬髓鞘的破坏产物类脂质和中性脂肪而形成。

模型大鼠病灶主要侵犯大脑及脊髓的白质以及灰白质交界处,皮质及皮髓质交界处甚至深部髓质,脑脊膜和侧脑室周围也被累及。病灶也侵犯小脑,脑干和视交叉,这与观察到的共济失调、抽搐等临床表现相一致。

电镜所见:病变散在分布,组织间隙尤其是小血管周围明显水肿,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肿胀,紧密连接处模糊不清。血管腔外分布多个游走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实质内淋巴细胞细胞质增多并伸出突起,成为激活的淋巴细胞。可见激活的淋巴细胞贴近神经元,周围组织疏松、水肿。髓鞘呈松散的层状结构,有脱失及融合,明暗相间消失。轴索内线粒体肿胀,微管结构模糊不清,或细胞器完全消失。神经元细胞质内结构松散,内质网扩张脱颗粒,神经元变性。同一髓鞘的内板层松解和轴突髓鞘分离。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扫描发现动物模型的病灶多分布于脑室周围,病灶大小不一,边缘稍模糊,散在长椭圆性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可有明显占位效应。这与人类MS(mass spectroscope)的影像学改变有相似之处,说明了该模型的可靠性。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