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信息发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汉坦病毒—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体

2021年09月23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实验动物那些事儿 作者: 责任编辑:admin
摘要:在我国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要求中,有一些病原体实际检出率极低,但被要求必须检测,它们就是人兽共患病原体。

322.jpg

在我国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要求中,有一些病原体实际检出率极低,但被要求必须检测,它们就是人兽共患病原体

汉坦病毒、沙门氏菌、淋巴脉络丛脑膜炎病毒等均属于此类,今天本文就为大家介绍其中一种:汉坦病毒。

生物学特性

汉坦病毒(Hantaviruses, HV)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Orthohantavirus),病毒核酸为单股负链 RNA。

该病毒对脱氧胆酸盐和脂溶剂敏感,紫外线照射可迅速灭活。病毒在4-20℃条件下较稳定,56℃ 30min可使90%病毒失活,60℃ 1h可完全灭活病毒,不耐酸,pH值2-3条件下lh可使其失去感染性,2.6×104 Gy的γ射线可完全灭活病毒。

自1978年首次分离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HTNV)以来,不断有新的汉坦病毒被发现。至2018年,国际病毒学分类委员会认定的可感染哺乳动物的汉坦病毒已有36种。每种汉坦病毒一般有一种主要宿主,也可存在几种密切相关的宿主动物。其中,对人致病的汉坦病毒多以仓鼠科(Circetidae)和鼠科(Muridae)中啮齿类动物为宿主。

这些病原体可导致两种疾病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我国也叫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由汉坦、汉城、普马拉和多布拉伐病毒等引起,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非洲也有病例报告。

我国是受HFRS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尤其是山东、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江西、湖北、湖南、陕西、四川和贵州15省,所报告病例占到了全国历年总病例数的95%左右。

1986年是我国年发病数最高的一年,达到11.5万例,死亡率最高时则可达14.2%。近年来虽然报告的病例数量大幅下降至不到一万例,死亡率也低于1%,但仍然是HFRS报告病例最多的国家。仅2021年6月份我国就有724人发病,5人死亡,其中农民、牧民、伐木工人等是重点人群。

汉坦病毒心肺综合征(Hantavirus cardiopulmonary syndrome, HCPS),亦称为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 HPS),由美国辛诺柏病毒和南美洲安第斯病毒及相关病毒等引起。

汉坦病毒致病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引发疾病的病原体

在亚洲,流行性出血热主要由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HTNV)和汉城病毒(Seoul virus,SEOV)感染引起。汉滩病毒感染病例病死率可达5%-10%,汉城病毒感染病例临床表现较轻,有时甚至无明显症状,病死率约为1%。普马拉病毒(Puumala virus,PUUV)和多布拉伐-贝尔格莱德病毒(Dobrava-Belgrade virus,DOBV)是欧洲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病原,PUUV感染病死率低于1%,而DOBV感染患者病死率可达15%。

汉坦病毒心肺综合征的发病局限于美洲地区,自1993年以来,累计报告病例约4000多例。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气候环境的显著变化,全球范围内新的疫情点不断出现,沉寂多年的老疫点再燃,发病数呈现出了波动上升的趋势。同时,多种新的汉坦病毒被发现,但其临床及公共卫生意义尚待明确。

表1. 已知可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汉坦病毒主要宿主及地理分布

16.jpg

表2. 已知可引起肺综合征出血热的汉坦病毒主要宿主及地理分布

25.jpg

在我国经研究确证的主要宿主鼠种为野栖的黑线姬鼠(汉滩病毒)和以家栖为主的褐家鼠(汉城病毒),病毒在宿主动物体内可形成持续感染,且有多项证据表明,野鼠是实验啮齿类动物汉坦病毒的重要感染源。

啮齿类动物的带毒率和密度越高汉坦病毒传播能力越强,对人群的公共卫生危害越高,而实验动物设施中动物密度极高,一旦有一只动物被感染,病毒会在其他动物中迅速传播,与实验动物密切接触的人员就暴露于很高的生物安全风险中。

34.jpg

黑线姬鼠

42.jpg

褐家鼠

在此背景下,作为实验动物从业人员,我们有必要关注汉坦病毒的相关信息,为当下和今后实验动物汉坦病毒感染监测和控制提供依据。

实验室感染

国内外有关流行性出血热实验室感染的报告已有多次,在日本,截至1985年底,有记录的实验室感染人数已达126人,并有一人死亡。1971-1979年间,汉城大学病毒研究所有9人发生感染。

我国实验室感染导致的流行性出血热病例也有数十次记载,例如:

1、1998年,西安某高校流行性出血热实验室,因给实验鼠解剖、放血时未带手套,结果29个学生中有9人感染流行性出血热。

2、1998年,广东某高校一名实验人员被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同时也从该患者所在教研室的SD实验大鼠中检出汉坦病毒汉城病毒株。

3、2003年5月到6月,云南部分高校和研究所的实验大鼠中发生汉坦病毒流行,导致人群感染和发病。

4、2005年初,牡丹江地区某高校实验动物实验室发生四例实验Wistar大鼠传染的流行性出血热。

5、2006年沈阳某医学院有8人因出现发热、尿蛋白、轻度出血性并发症等症状,并检测到汉城病毒的IgM和IgG抗体,被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这些病例直接接触的实验大鼠中汉坦病毒抗体阳性率为23%(32/139),抗原阳性率达到81%(26/36)。

由以上病例可见,感染汉坦病毒的大鼠是实验室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可通过咬伤、直接接触感染源、呼吸道吸入污染的气溶胶、吃下受污染的食物、通过革螨等媒介等途径传播,此外,在动物和人类患者中均有证据支持该病毒可垂直传播。除极个别病例外,没有发现汉坦病毒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实验大鼠对汉滩病毒和汉城病毒均易感,但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乳小鼠和长爪沙鼠也有一定的易感性。人类感染后,通常会有2-3周的潜伏期,发病后临床过程轻重不一,且症状复杂,典型病例在感染后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乏力、粘膜充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症状。汉滩病毒感染病例重症者更多,汉城病毒感染病例轻症者较多。

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感染可见轻度的肺炎症状。乳小鼠、乳长爪沙鼠等动物模型中, 可见肾、肝、脑、肺等组织有广泛性出血、渗出、变性和坏死。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间质细胞增生。肝脏可见灰白色病灶,镜检可见窦状隙有炎性细胞浸润,巨核细胞增多。大脑皮层、海马和脑干神经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轻者可见神经细胞核固缩,胞浆嗜酸性增强呈深红染,或呈空泡样变性,重者可见神经细胞核肿胀、染色质消失呈空泡样,胞浆空泡化,可见胞浆有嗜酸性包涵体。

实验动物的诊断

由于大鼠感染汉坦病毒几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制定和严格执行针对啮齿类实验动物的血清学或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案极为重要。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酶联免疫试验(ELISA)、PCR、血凝抑制试验等都可用于汉坦病毒的检测。如发现阳性应及时处理阳性动物、对环境进行消毒杀菌。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有效的措施防止野鼠进入实验动物设施。也要防止饲料、垫料等被野鼠污染。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实验动物饲养人员、兽医和实验人员也应加强防护措施,定期体检,以保护工作人员健康。


参考文献:

1. 唐小云,张晓莉,宋宝辉,刘亚威,于新慧.实验室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4例报告[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97

2.http://www.nhc.gov.cn/jkj/s5874/202107/10f9f6cca12e43dc9d0250e31b2c0519.shtml

3. 王芹, 曲靖, 张全福, 张硕, 李阿茜, 李建东, 李川, 王世文, 殷文武, 李德新. 2013年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及监测分析[J]. 疾病监测, 2015, 30(6): 440-447.

4. 夏长友, 鲁冰, 李宝龙. 实验动物型流行性出血热的实验室感染,传播与预防[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7, 12(12):53-53.

5. 尚翠, 张全福, 殷强玲,等. 汉坦病毒病流行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 41(06):968-974.

6. 刘忠华,张钰等. 实验大鼠引发实验人员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分析.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8

7. Zhang Y Z ,  Dong X ,  Li X , et al. Seoul virus and hantavirus disease, Shenyang,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009, 15(2):200-6.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