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新闻发布会

2021年10月14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广东科技 微信号 作者: 责任编辑:yjcadmin
摘要:2021年10月13日下午,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介绍《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并回答记者提问。本场发布会由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邓鸿主持。

2021年10月13日下午,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介绍《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并回答记者提问。本场发布会由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邓鸿主持。


广东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邓鸿


主持人邓鸿: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广东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广泛深入宣传我省“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主要目标、重大举措,省新闻办持续举办“十四五”系列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是该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六场。


《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近日已正式印发实施。为引导社会公众深入了解、关注支持广东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今天我们邀请到省科技厅、教育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农业农村厅、卫生健康委负责同志介绍《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省科技厅厅长龚国平先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先生,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吴艳玲女士,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詹若兰女士,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程文章先生。


现在,有请龚国平先生介绍《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总体情况。


广东省科技厅厅长龚国平


龚国平:谢谢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新闻界和媒体的朋友们,大家好。《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印发实施,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规划的有关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带领全国上下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十三五”时期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发展模式。广东省委、省政府牢牢扭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动摇,扎实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推动我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取得重要突破,自2017年起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连续四年位居全国首位,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一是科技创新成效显著提升,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超过3400亿元,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超过87万人年,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35万件,均居全国第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R&D/GDP)从2015年的2.47%提高到2020年的3.14%,位居全国前列。


二是科技支撑现代经济体系建设能力显著增强,扎实推进九大领域重点研发计划,在5G、4K/8K超高清显示、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领域打破了一批“卡脖子”技术瓶颈,支撑产业加快发展。2020年,全省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56.1%和31.1%。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双双突破1000家,在孵企业数量超过3.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5.3万家,均居全国首位。


三是科技服务社会民生发展能力持续提升,新冠疫情防治科研攻关走在全国前列,现代农业技术攻关、环境污染治理科研攻关取得积极进展,科技为乡村振兴和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是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获得国家批复同意,散裂中子源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投入运营或启动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现零的突破,建成10家省实验室及一批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


五是科技创新的国际化程度日益彰显,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更加紧密,“钱过境、人往来、税平衡”等改革举措有效推进。与创新型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多层次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拓展。


六是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和新型业务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科技金融结合、科技成果奖励、科技人才引进培育等改革工作有序推进,科技现代治理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中央已在大湾区布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标世界一流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结合广东省实际,融入国家战略目标,全面把握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紧密围绕“四个面向”,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按照“1+2+7+10”的发展思路谋篇布局。即,围绕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1条主线”,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突出国家重大需求、世界科技前沿等“七个聚焦、七个着力”,实施“科技创新十大重点行动计划”。


在发展目标上,到2025年,我们将奋力实现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粤港澳大湾区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成为国家重要创新动力源。展望2035年,全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将进一步增强,主要创新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广东成为引领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力量。同时,规划设置了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等10个量化的预期性指标。其中,在研发投入强度上,力争“十四五”期末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左右,超过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当前的投入水平;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达到10%,相对于“十三五”期末(5%)实现“翻番”,加速追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入水平。


在重点任务部署上,我们坚持系统谋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按照“七个聚焦、七个着力”,科学进行谋划布局。


第一,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着力增强战略科技力量。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建设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并以重大创新平台集聚高端人才、承接重大项目,打造一支体现国家使命、具有广东特色的“科技王牌军”。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建设大科学装置群,优化完善实验室布局,打造高水平科研院所和研究型高校,形成比较完善的科学研究体系。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等,提高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形成更加有效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进一步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发挥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重大合作载体作用,全面深化粤港澳科技合作,带动“一核一带一区”创新协调发展。


第二,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着力强化源头创新供给。加强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前瞻布局,围绕量子科学、中微子、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领域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学研究。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在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传感等领域开展研发布局,加快实现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


第三,聚焦经济主战场,着力提升支撑引领能力。进一步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补短板、锻长板”,在芯片设计与制造、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种业等重点领域狠抓“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制定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推动国家级高新区地市全覆盖,大力支持高端创新资源向高新区集聚。


第四,聚焦人民生命健康,着力服务美好生活需求。围绕重大突发传染病和重大疾病防控、农业农村发展、碳达峰碳中和“3060”工作部署,常态化开展新冠疫情科研攻关,布局建设P3、P4实验室,实施科技支撑种业振兴行动,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攻关,努力增强社会民生领域技术支撑能力。


第五,聚焦企业创新能力,着力强化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大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和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率先实现省属国有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


第六,聚焦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主动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聚焦重点领域创新人才需求,精心组织重大人才工程。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为外国人才来华工作许可、签证、税收优惠、服务保障等提供便利,吸引集聚更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广东创新创业。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用足国家、省、地市乃至县区各级人才政策的叠加优势,大力营造育才、引才、用才的良好环境。


第七,聚焦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创新治理现代化。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双轮驱动,统筹推进我省科技创新领域的重大改革事项,在科技项目组织管理、科技计划监督评估、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等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重大改革关键牵引作用,推动我省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规划重在实施。为提高各项重点任务的实操性,我们凝练形成了“科技创新十大重点行动计划”,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卓越能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究、新一轮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科技孵化育成体系高质量发展、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十个方面的内容。各项计划都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内容和保障措施,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力抓手。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和广东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抓好规划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努力完成各项发展目标和重大计划,争取早日建成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世界重要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下面我很高兴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作进一步交流,谢谢大家!


主持人邓鸿:谢谢龚国平先生。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按照惯例,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下面开始提问。


人民日报记者提问


人民日报记者:《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强调,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请问科技厅的龚厅长,广东将如何进一步发挥毗邻港澳的特色优势,协同两地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谢谢。


龚国平:谢谢您的提问。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是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广东的重大机遇和重大使命。“十三五”期间,粤港澳三地已经有了紧密的科技创新合作,“钱过境、人往来、税平衡”等改革举措不断深化,科技计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积极向港澳开放。省财政科研资金直接过境拨付1.5亿元,约9000名境外高端紧缺人才已享受到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我们启动建设了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134家面向港澳创建的创业孵化载体、50多个创新创业平台,吸引港澳青年创业团队近600个。


近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公布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以科技设施联通、科技要素畅通、科技创新链条融通为主要特征的粤港澳高水平协同协调发展机制必将得到全方位加强。广东省将更加坚定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论述和对广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全面深化:


一是更加紧密携手港澳增强战略科技力量。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围绕粤港澳三地各自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和比较优势,合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实验室等“国之重器”建设。依托“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创新科技合作管理体制,加速港澳和内地创新链、产业链、信息链、资金链、人才链对接联通,畅通创新要素高效流动。


二是加快推动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成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支点。在横琴,我们将携手港澳聚焦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在前海,我们将紧紧抓住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大力发展粤港澳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高端创新人才基地,推动引领产业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同时,我们还将持续支持广州南沙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支持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包括量子科学中心在内的高端科技创新合作高地。


三是构建更开放融合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进一步拓展粤港、粤澳联合资助计划,扩大省级科技计划对港澳开放。加大支持香港、澳门青年来粤创新创业力度。发挥粤港澳三地协同创新放大作用,加快集聚国际科技创新资源,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谢谢!


南方日报记者提问


南方日报记者:请问省教育厅,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广东高校如何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培育一流创新成果,助推广东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实施?谢谢。


广东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吴艳玲


吴艳玲:谢谢您的提问。确实,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


近年来,我们围绕国家及我省的重大发展战略,努力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实现本科高校、高职院校全覆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7年的38.71%提高到2020年的53.41%。同时我省高校积极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升,19所高校120个学科入围ESI排名前1%,全国排名第4;去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669项,全国排名第3;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114项,占全省授奖总数的63.3%。可以说,高校已成为我省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接下来,我们将主要从四个方面为我省实施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一是大力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对纳入国家“双一流”计划的高校给予持续支持,并推动华南农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进入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行列。加快推进我省新一轮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汇聚世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加快提升我省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培育一流创新成果。


二是加快推进高校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组织高校聚焦理论前沿、技术前沿、产业创新前沿开展源头性创新。“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在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上下功夫,以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我省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是加快集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鼓励和支持高校在高端人才引进、培养、管理、服务等方面大胆创新,吸引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全省科技人才高地。同时,将进一步扩大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实施青年科研人才国际培养计划,加快培育一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青年拔尖人才。


四是进一步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高校科研组织管理模式,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加快完善科研人才分类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科研人才,分别建立以知识创造、创新质量、学术贡献、成果价值等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全省高校大力全力营造促进原始创新的良好环境生态。谢谢!


香港大公报记者提问


香港大公报记者:请问广东省科技厅,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工作,刚才规划中提到“十四五”期间要推动广东省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达10%,请问广东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措施?谢谢。


龚国平:谢谢。最近,重视基础研究、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已经形成一种共识。“十三五”期间我省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增长近两倍,从2015年末的54.21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41.86亿元,涌现出一批重大基础研究成果,有7项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但是,我省基础研究投入仍然偏低,原始创新能力仍旧不强,亟待补齐短板。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面向前沿必争领域及我省高质量发展需求,制定实施《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卓粤计划”》,对未来基础研究发展作出系统性部署和安排,力争成为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


第一个方面,要进一步明确导向,重点围绕量子科学等国际科技前沿领域,布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科学中心,抢占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创新高地。围绕产业发展面临的行业共性问题,组织实施若干批次重大项目,着力解决产业发展源头供给不足问题。


第二个方面,要继续打造高水平基础研究平台,优化提升实验室体系,充分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效应,开展大科学计划,完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体系。


第三个方面,要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建设,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探索新的科学研究范式。


第四个方面,要加强中青年人才培养,鼓励青年科学家开展前沿原创探索、非共识创新,激发中青年科学家的科研力量,提升我省原始创新能力。


第五个方面,要构建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建立基础研究省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争取更多中央财政支持,通过省市、省企联合基金引导地市和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


第六个方面,要持续优化基础研究创新生态,建立有利于原始创新的评价制度,完善适应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经费管理制度,建设高水平科技期刊,打造若干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谢谢!


深圳特区报记者提问


深圳特区报记者:请问省工信厅的领导,规划中强调,科技创新要聚焦经济主战场,着力提升支撑引领能力。请问“十四五”期间,广东对产业创新特别是制造业创新发展有哪些具体举措?谢谢。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詹若兰


詹若兰: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要面向经济主战场。只有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动能转换,让科技创新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十四五期间,广东将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用好“双区”、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和企业优势,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体系化提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抓好三个层面的创新工作。


一是抓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和现代化水平,突破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加强重点技术和产品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对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前面科技厅的领导已经讲得非常充分了。科技厅主要是从科研的角度来“推”动,我们工信部门主要是从产业应用的角度来“拉”动,形成组合拳立体化、系统化促进问题解决。比如为了解决我省智能终端、汽车等产业链芯片供应问题,我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等单位大力实施“广东强芯”工程,加快构建广东集成电路的“四梁八柱”。一方面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大力推动中芯国际12英寸线、广州粤芯二期产线等重大项目引进建设,研究推动芯片应用牵引工程,开展自主可控芯片应用推广示范;另一方面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谋划建设12英寸研发工艺线,组建产学研合作的国家级集成电路创新中心等,形成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二是抓产业集群共性技术供给。围绕我省二十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形成更加具有创造活力和区域协同性、分工协作机制明确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新技术规模化应用,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发展新动能;加快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三是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催生更多的自主创新、颠覆性的创新成果。针对龙头企业,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针对中小企业,着力提升企业专业化能力和水平,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为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谢谢!


南方农村报记者提问


南方农村报记者:请问省农业农村厅的领导,“十三五”时期,广东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科技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十四五”时期,广东农业科技将从哪些方面发力,继续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核支撑?谢谢。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程文章


程文章: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十三五”期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我们农业农村系统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队伍的建设,加大力度支持农业科研项目,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十三五”末超过70%,位居全国前列,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紧紧把握“十四五”农业农村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围绕广东乡村振兴迈进全国第一方阵的阶段性目标,从以下五个方面的创新,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是技术创新方面,紧紧围绕“十四五”广东农业科技十大主攻方向,粤系种猪种质创制与产业化,南美白对虾种质创制与产业化,广东重要农作物功能基因挖掘与应用,南方耕地土壤退化阻控技术,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微生物组研发与应用技术,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技术,岭南特色水果智能采收技术,岭南特色水果功能性研究与加工技术集成,南药道地性高品质生产与功能开发技术,重大动物疫病新型高效疫苗研发与应用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力争在一批关键技术上有突破。


二是平台创新方面,加快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强化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积极争取创建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


三是服务创新方面,打造1个省级农技推广服务驿站、51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100个县级农技推广服务驿站、10000个乡土专家,构建“1+51+100+10000”的农技服务模式。组织实施农业技术乡村行活动,组建“广东农业技术服务轻骑兵”,以小分队的形式深入田间地头,切实打通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


四是机制创新方面,要构建农业科技和产业化的连接器,形成从科技到产业的无缝对接,加快农业科技的转化和产业化。


五是协同创新方面,发挥深圳农业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的作用,加大粤东西北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支持力度,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谢谢!


羊城晚报记者提问


羊城晚报记者:请问省卫健委的领导,“十四五”规划中把人民生命健康作为工作聚焦的重要内容,请问我省下一步在加强公共卫生防疫和重大传染病防控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方面有哪些重要的举措?谢谢。


广东省卫健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


徐庆锋:谢谢你的提问。


“十三”五以来,全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科技创新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科技厅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卫生健康系统着力打造有活力的医学科技创新平台,培养有能力的医学科技创新队伍,完善有效率的医学科技服务体系,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国家级科研平台数量全国第三位,从事重大传染病科研攻关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医学领域科研项目经费占全省科研投入的30%以上,国家级和省级获奖项目逐年增加。


二是科技创新为新冠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支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省卫生健康科技工作者勇挑重担,协同创新,连续作战,在病毒培养、分离、溯源、抗体和疫苗制备、发病机理研究、流行病学调查、老药新用、诊断试剂、中医药配方、防治设备研发等方面取得系统性、突破性成果,为科学防治新冠肺炎提供了广东方案,为打赢新冠肺炎防治总体战、阻击战、攻坚战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是高水平医院建设推动科技创新。2018年起,省政府投入150亿元建设50家高水平医院,投入87亿元建设呼吸、肾脏病、肿瘤、心血管、精准医学等五大国际医学中心。科研平台、团队建设明显提升,成果产出明显增加,推动广东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的历史使命。“十四五”期间,健康湾区建设给我省的医学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动能和活力,落实构建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大格局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行动计划对医学科技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将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卫生健康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一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化科卫协同,完善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投入保障机制。深化卫生健康科技创新领域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调动医学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科技创新良好生态。


二是以重大疾病防控为导向,以高水平疾控中心和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为龙头,以公共卫生应急、快速检测、疫苗研发、中西药新药创制和生物安全等为重点,健全公共卫生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整体提升重大传染病防控科技支撑能力。深入开展新型冠状肺炎“可溯、可诊、可防、可治、可控”方面合力攻关,用好科学技术防疫利器,把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控制到最小。


三是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建设50家高水平医院和5家国际医学中心为龙头,对标国内最优和国际前沿,力争在平台、队伍、项目、成果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支持科研型医院的建设,争取更多的国家级临床研究平台落户广东,把省医学科学院、省中医药科学院打造成为技术支持服务平台,以科技创新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加快临床研究成果转化为新技术、新产品、指南、规范、共识等,让人民群众享有越来越好的卫生健康服务。谢谢!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提问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请问科技厅的龚厅长,创新治理现代化是推动创新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请问我省在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谢谢。


龚国平:谢谢您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近一段时间,国家在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改革完善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我省也对新发展阶段推进创造型引领型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目前,我们正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要求,研究制定科技创新领域改革任务方案,着力推进若干重要改革事项,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一方面,落实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有关改革任务部署。着力推进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包括在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试行“包干制+负面清单”改革,以“谁被卡谁出题、谁出题谁出资、谁能干谁来干、谁牵头谁采购”的方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高校和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试点等。推进新一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进一步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完善符合科研创新规律的经费管理模式。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在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健全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破解科技成果评价“四唯”问题、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激励和免责机制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发挥好科技成果评价“指挥棒”作用。


另一方面,着力推动我省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创造型引领型改革。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这一创造型引领型改革任务为牵引,统筹推进我省在科技创新领域重点改革事项。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清单制度,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反哺、激励和风险防控机制。开展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试点,进一步下放重大人才工程评审和管理服务权限。推进科技奖励体系改革,完善我省科技奖励制度体系,探索建立社会科技奖励发展新模式,优化专家评审机制、探索实行提名制,提升奖励的质量。推动为科研人员减负赋能改革,建立健全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切实为科研人员松绑助力,充分激发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推动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实验室管理新模式。


总之,通过推动以上改革举措深入实施,取得一批标志性改革成果,为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提供有力支撑。谢谢!


主持人邓鸿: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如果大家还有感兴趣的问题,可以在会后与我们的工作人员进行联系。


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



来源:广东省政府新闻办、南方网





对不起,暂无资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