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模型制备

马来丝虫感染动物模型

2021年11月01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方法学》 作者:周光兴 责任编辑:yjcadmin

寄生人体的丝虫有7种,在我国仅有班氏丝虫及马来丝虫病流行。马来丝虫成虫寄生于人体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通过蚊传播。雌雄虫在定居的组织内交配后,雌虫产出微丝蚴。微丝蚴可停留于淋巴液中,但多随淋巴经胸导管人血循环。白天微丝蚴滞留于肺血管,夜晚(晚上8时至次晨4时)则出现于外周血液,呈现夜周期性。有的地区患者外周血液中无论昼夜均可查到微丝蚴,呈亚周期型或无周期型。丝虫的生物学特征、发病机制、诊断、治疗药物筛选等方面有许多问题尚待研究解决。国内外学者在建立丝虫动物模型方面做了许多工作,除以猫、猴、白鼬等大动物进行试验外,在鼠类等小动物也进行了很多试验。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周期型马来丝虫长爪沙鼠动物模型,但经过较长期的传代,马来丝虫幼虫难以在长爪沙鼠体内发育繁殖,出现马来丝虫经沙鼠传代的衰退情况。程文芳等通过长爪沙鼠与小鼠杂交所得杂交小鼠用于周期型马来丝虫杂交小鼠模型的研究,认为,杂交小鼠虽具有实用价值和发展前景,但其感染率不高,尚需进一步研究。李才河等利用家猫进行亚周期型动物模型研究,并利用家猫进行了感染周期型和亚周期型马来丝虫的对比观察,认为,亚周期型马来丝虫比周期型马来丝虫更易感染中国家猫,中国家猫可作为亚周期型马来丝虫的良好动物,但家猫的易感性是否有地区性差异尚需进一步研究。方仁丽等对周期型马来丝虫实验感染KM小鼠,结果表明,周期型马来丝虫可以在KM小鼠体内发育到成虫并产生微丝蚴。至于能否进一步鼠传鼠作为一种新型动物模型,还需进一步研究。刘荣兴等将不同虫龄的马来丝虫接种BALB/cCR株小鼠进行了建模研究,认为,40d虫龄的童虫或90、100d虫龄的成虫移植于小鼠体内,不但可继续发育至成虫并产生腹腔微丝蚴阳性,而且可以获得较高的活虫率。

(1)复制方法  ①收集蚊体内发育的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L3并计数。②选取雄性KM小鼠,20~30日龄,18~20g左右。③每只小鼠腹腔接种100~200条L3。

(2)模型特点  接种后1~3d,腹腔内L3虫体活跃。8d时大部分幼虫被炎症细胞包裹或半包裹,虫体活动缓慢,小鼠腹腔出现充血,有炎症。12~13d时,部分幼虫仍被炎症细胞包裹,一些虫体开始蜕皮进入第Ⅳ期。第Ⅳ期幼虫(感染后14~30d)经4次蜕皮后进入童虫期(感染后30~60d),童虫生殖器成熟后60~90d,虫体进入成虫阶段。接种后91~129d可以在腹腔中检获微丝蚴(大部分死亡,可能与宿主或生存营养环境有关)。雄性小鼠感染率(65%)比雌性小鼠(13.33%)高。但就其模型而言,感染率不甚理想。

(3)比较医学  小鼠体内寄生马来丝虫的多少直接影响丝虫的发育,虫少发育好。不同动物对马来丝虫的易感性不同,马来丝虫在不同宿主体内的发育有差异。关于人接触某些人体寄生性丝虫的后果已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但关于感染动物寄生性丝虫后可能出现的表现,则还不多。人体与动物丝虫感染后出现的症状、免疫,特别是病理学等许多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复制其他类的动物模型尚有必要。此造模动物可用于了解丝虫的生物学特性、开展丝虫病的发病机制、免疫诊断、病理学、流行病学及抗丝虫病药物筛选等方面的研究。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