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模型制备

结扎冠状动脉复制心肌梗死模型

2021年12月03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常用医药研究动物模型》 作者:主编 苗明三 朱飞鹏 责任编辑:yjcadmin

方法一

1.造模材料  动物:Wistar大鼠,雌雄不限,体重150~250g;药物:氯胺酮,青霉素;器械: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动物人工呼吸机。

2.造模方法  Wistar大鼠用氯胺酮100mg/kg腹腔注射麻醉,口腔插管连通动物呼吸机,呼吸比1:1,频率80次/min,潮气量约14~16ml/kg。沿左侧胸骨旁斜行切口,依次切开皮肤、浅筋膜和深筋膜,并用止血钳钝性分离胸大肌和前锯肌交界处,在靠胸骨缘处用止血钳钝性分离第3、4肋间隙进胸,撑开肋间隙暴露心脏。用镊子提起心包壁层,然后用小剪刀小心剪开心包,棉签棒向上推开胸腺,在左心耳下缘与肺动脉圆锥间距主动脉根部约3mm处找到左冠状静脉,以此为标志,用医用无损伤缝合针穿过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深部,进针深度为0.3~0.5mm,小心打结,观察心电图及结扎区域的变化。在两个以上肢体导联出现ST段上抬0.2mV以上并伴对应导联改变,肉眼观结扎区域变灰白,可初步判断手术成功。仔细检查心脏,如无出血即可关胸。术后肌内注射青霉素40万U以预防感染。

3.造模原理  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复制心肌梗死模型。

4.造模后的病理变化  术后12h心肌坏死区组织切片,见细胞轮廓仍保持完整,细胞质呈明显嗜伊红性,横纹消失,可见核固缩、破碎和核溶解,梗死区周围有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呈典型的凝固性坏死改变。在正常心肌组织切片,可见心肌细胞形态完整,界限分明,细胞质中横纹清晰可见,细胞核呈椭圆形。术后2天可见肉芽组织从周围长入梗死灶内,病灶周围有白细胞和巨噬细胞渗出。术后2周梗死灶被肉芽组织取代变为疤痕。

5.注意事项  手术器械严格消毒,防止手术感染,手术创伤应尽可能小,严格无菌操作。


方法二

1.造模材料  动物:雄性SD大鼠,体重(200±20)g;药物:水合氯醛,青霉素;器械: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动物人工呼吸机。

2.造模方法  取大鼠,经10%水合氯醛0.24g/kg腹腔注射麻醉。无菌条件下气管切开、插管、呼吸机正压辅助呼吸(潮气量3ml,频率60次/min)。胸部去毛,消毒,沿左锁骨中线纵行切开皮肤2cm,在第4、5肋间钝性分离肌层,打开胸腔,剪开心包,轻压右侧胸廓,挤出心脏。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上1/3处行结扎45或60min后再灌处理,随后把心脏放回胸腔。逐层关胸,待动物苏醒后拔气管插管。术后肌内注射青霉素每只10万U,维持1周。

3.造模原理  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再灌复制心肌梗死模型。

4.造模后的变化  镜下见:假手术组心肌未见异常。结扎后1天大鼠心肌梗死区边缘往往与周围心肌相互交错,因而边界不清,并有大量炎症细胞从周围向梗死区中央浸润,左心室壁厚度没有明显变化。结扎后1周后可见左室前壁形成边界清楚的圆形梗死灶,直径大小不等(1~3mm)、呈蜡黄色,梗死区心肌大量坏死,坏死心肌结构紊乱,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但有少量散在心肌残存,部分梗死区出现肉芽组织,并伴随大量毛细血管增生,纤维化不明显。4周后,梗死区中央成纤维细胞逐渐减少,肉芽组织逐渐被疤痕取代。左心室壁厚度,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明显变薄。冠状动脉结扎45min以上的大鼠心肌梗死病理变化过程更典型。

实验处理4周后评价心功能的变化发现:模型组主动脉收缩压(aortic systolic pres- sure, ASP)、主动脉舒张压(diastolic aortic pressure, DAP)、左心室收缩压(left ventricu- lar systolic pressure, LVSP)、±dp/dt max,显著下降,LVEDP明显升高。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