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病毒共存”还是“动态清零”? 权威解读为何中国和欧美走向不同选择
防控新冠病毒肺炎采取何种国家对策,是事关国民生命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在新冠大流行的背景下,当前国际上应对新冠肺炎防控凸显了两种不同的对策。发病和死亡率比中国高出千百倍的西方国家,近期纷纷宣布要采取放宽疫情防控的对策,试图以此缓解新冠流行以来的社会和经济危机,达到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的目的。而疫情防控已取得辉煌成就的中国,仍小心谨慎地坚持“动态清零”的对策。中西方为何走向截然不同的防控路线?昨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在个人新浪微博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相同的科学共识,不同的应对策略』
曾光指出,虽然中国和西方国家应对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的对策不同,但中西方学者对其有着相似的科学共识,如双方都承认该变异株的传播力增强,主张提高疫苗接种率以及积极研发新型抗新冠病毒药物来应对。既然中西方学者对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有着相同的科学共识,为何对策的差异却如此之大呢?这主要归因于各自走过的防疫之路不同,面临的疫情形势不同,所承受的社会经济压力也不同。西方国家率先迈出了与病毒共存的实践探索步伐,风险很大,但勇气可嘉!
『不得已之举,西方经济发展迫在眉睫』
其实从新冠疫情爆发初期,西方国家就已错过控制疫情的最佳窗口期,脆弱的公共卫生防线已被冲击得七零八落。虽然公共卫生防控不利,但先进的生物医学技术是西方国家长项,美欧率先研制出了高效的mRNA疫苗,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实施人群普及接种,目前全程接种率已达70%以上,加之颇高的自然感染率,可以说初步建立了人群免疫屏障。但是,新冠病毒的新型变异株不断出现,去年11月以来全球又遭遇了源自南部非洲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袭击,该毒株传播力远强于原始株和其他变异株,可轻易突破免疫屏障,导致出现新的发病、死亡高峰,并使得西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雪上加霜。
然而,庆幸的是,科学研究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主要侵袭呼吸道而不是肺部,重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西方各国因势利导,重新评估了早就难以控制的发病、死亡和日益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两者的权重,当务之急是缓解社会经济压力。在新的形势下,西方社会很容易相信两年前就曾流行一时的与病毒长期共存的理论,认为时机已到,纷纷解禁限制人群聚集、强制戴口罩等管控措施,甚至公布了开放国门的时间表。
『谋定而后动,更符合14亿中国人的利益』
2020年初新冠疫情初起,中国打响了惊天动地的武汉封城防疫保卫战。武汉作为彼时最大的病毒疫源地,凭借体制优势和公共卫生防控优势,实现了彻底清零。有了这样的背景衬托和防控经验,此后在全国各地间歇发现的数十起疫情火点,都能被快速发现,迅速扑灭。
2021年以来,7种国产疫苗先后被批准附条件上市和应急应用,疫苗接种与非医学的防控措施相结合,动态清零如虎添翼。我国在大量的实践中总结出的卓有成效的措施和宝贵经验,上升为国家动态清零的战略对策。无论新冠病毒的毒株如何变异,中国依然一次次取得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胜利。众所周知,动态清零离不开流行病学调查追踪、大规模的核酸检测、对密切接触者的强制隔离、实施社区封闭、限制人员流动的管控和国际航班熔断隔离等一系列措施,这些都是动态清零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与美欧等西方国家相比,尽管近两年来我国为动态清零的投入可观的资源,但结果换来了避免数亿人发病、数百万人死亡,为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在2020年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我国是唯一GDP正向增长的国家,为稳定全球经济做出了贡献。以此可以说,动态清零是西方国家可望而不可及的。
不可否认,奥密克戎出现以后,因病毒播散快,清零时间延长,防控成本明显增加,导致我国疫情防控难度明显加大。尽管如此,我国获得的红利仍然远大于投入。当前的动态清零,对我国疫情防控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认真落实精确防控的科学措施,避免层层加码和不规范措施举措,就可以较大幅度精简投入的成本。曾光还强调,“动态清零”是我国在特定时期的防疫对策,不会永远不变。在对发病、死亡可容忍的情况下与病毒共存,是人类的长远目标。当前西方国家迫不及待实施与病毒共存,为我国带来很大风险,中国不宜随之起舞,“谋定而后动”更符合14亿中国人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