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母细胞瘤转基因动物模型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R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它的发生是由于抑癌基因RBI的2条等位基因突变和P53基因的失活等原因引起的。转基因RB模型产生的原理是:将人类腺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HPV-18),猿猴病毒(SV40)等DNA病毒转染入细胞,使其整合到染色体上,编码病毒癌蛋白产物与pRB、p53等抑癌基因结合使之失活,从而影响细胞周期的调节,细胞异常增殖而发生肿瘤。SV40产生的癌蛋白与pRB和p53结合,腺病毒和HPV各自编码两种癌蛋白,E1A和E7和pRB结合,E1B和E6和p53结合。
1.RB转基因动物模型 大多数使用人类黄体生成素β亚单位(LHβ)作为启动子,发挥它的特异性分子信号介导作用。将SV40T antigen连接于LHβ转染小鼠即可建立RB转基因动物模型。镜下可见肿瘤内的F-W和H-W菊花团结构,肿瘤侵犯脉络膜、玻璃体和视神经,同时伴局灶性坏死。免疫组化提示,肿瘤细胞向光感受器细胞的分化与人类 RB相似。同时LHβ SV40-Tag小鼠模型可伴发中脑肿瘤,亦与人类三体性RB相似。该模型既可用于RB发生机制研究也可用于RB的新型治疗研究,它较真实地模拟了人类 RB的发生过程,但也有其固有的缺点,即病毒癌基因编码产物可与所有Rb家族蛋白和其他蛋白结合失活,使表达过于广泛,除产生眼部肿瘤外,尚可发生脑部和其他眼外肿瘤,特异性差。
2.逆转录病毒法RB转基因动物模型 “逆转录病毒法”是针对RB转基因动物模型特异性差的缺点,利用仅能转染单个视网膜前体细胞的靶向性逆转录病毒,通过病毒癌基因编码产物与pRB结合使之失活导致RB发生的一种建立转基因动物模型的方法。这类逆转录病毒载体的特点是有1个内部的核糖体进入部位和一个报告基因,这样就具备了能辨认某种特定细胞的能力,然后将目标基因克隆进病毒载体,1个靶向性逆转录病毒即制备完成。由于p53基因的失活也是导致RB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该模型的具体方法是将克隆有E1A 13s cDNA的逆转录病毒注入p53基因失活的新生小鼠眼内。3周后,每一小鼠眼内产生了1至5个RB病灶,而无其他部位肿瘤发生。该方法所建立的模型更接近人类RB的自然发生,且避免了其他部位肿瘤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