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
小鼠柏氏禽刺螨感染控制清除--实操篇
本文侧重于动物设施内柏氏禽刺螨感染后,寄生虫判断确认、药物清除控制、设施清洁等内容。
柏氏禽刺螨腹侧图 (A肛门,B生殖器,C骨板)
No.1 如何判断和确认感染
柏氏禽刺螨以吸食动物血液为生,且吸食血液后会暂时离开宿主,爬行速度较快,此时常会出现在IVC笼盖上,甚至是IVC笼不锈钢支架的管腔内。兽医或饲养人员可观察到黑色小点在移动,约1mm大小。另据一些文献报道,也有饲养及实验人员被叮咬造成皮肤红疹进一步检查才发现该种螨虫。因此,兽医或饲养人员负责任的检查是发现柏氏禽刺螨的关键。
1)笼盒上的虫体分布
<柏氏禽刺螨于IVC笼盖和2mLEP管>
2)小鼠症状
感染不严重时,动物无明显异常,但是如果感染严重,动物可出现红疹、瘙痒、脱毛、体重下降、贫血和产仔数量减少等。 详见本号前文《求助!动物房惊现吸血小虫!》
3)显微镜下虫体观察
柏氏禽刺螨成虫有8条腿,无翅,背部有一个背板,雄性腹部通常有一个骨板,雌性腹部有三个骨板,体表有刚毛。
未吸血时大小约0.3-0.7mm,雌虫吸血后可超过1.0mm。未吸血时呈白色或淡黄色,吸血后呈棕褐色。
<吸血后身体充盈的柏氏禽刺螨>
<血液消耗后的柏氏禽刺螨>
4)人员症状
柏氏禽刺螨是人畜共患病,人员需要做好防护。尽量不裸露皮肤,不通过皮肤直接接触动物。除做好防护外,如发现有刺螨感染迹象,实验和饲养人员可以在出屏障系统后及时更衣洗澡。如被刺螨叮咬,可能会出现强烈的瘙痒、急性疼痛、颈部局部皮炎如下图所示。建议对叮咬部位消毒处理,并辅以消炎抗过敏药物涂抹。人员洗澡可以使用硫磺皂等驱螨。
<人员颈部出现的红色丘疹>
5)和蜱虫的鉴别诊断
柏氏禽刺螨有时被误认为是蜱虫。柏氏禽刺螨和某些蜱虫从形态上看,有些相似之处。
(图片来自《动物寄生虫病彩色图谱》)
柏氏禽刺螨只停留在寄主身上觅食,并在寄主觅食期间返回其隐藏区域。而疥螨和痒螨均营终生寄生生活,离开宿主就会死亡。这是柏氏禽刺螨和其他螨虫的一个显著区别,也是容易和蜱虫混淆的一个原因。
从个体大小上,可以对柏氏禽刺螨和蜱虫进行区分。柏氏禽刺螨未吸血时大小约0.3-0.7mm,雌虫吸血后可超过1.0mm。而蜱虫大多大于2mm,通常在2-10mm。
根据和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沟通,截止到目前,苏州西山等多家机构,还并未检测到有小鼠感染蜱虫。
No.2 药物控制
首先,对可疑小鼠进行胚胎净化始终是阻隔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的最可靠方法。然而,柏氏禽刺螨繁殖速度快,且具有快速爬行的特点,感染往往呈爆发性,对实验人员也有一定的危害,因此需要一种快速杀灭虫体,控制感染规模的方案。
有很多文献报道过关于柏氏禽刺螨的药物控制,如除虫菊酯、敌敌畏等。在实际工作中,从安全性、操作便捷性、有效性、药物毒性等各方面综合考虑,以及几个设施的成功案例,笔者发现有一款药物可供参考。
【药物名称】伊浇宁浇泼溶液
【有效成分】0.5%伊维菌素
【使用方法】不用稀释,倒入喷壶内直接使用。看笼盒内小鼠的数量,一般每笼盒喷三下。隔空喷洒,尽量避开幼仔。每周一次,持续三周。
注:此为常规剂量。不同小鼠品系和状态不同,使用剂量可能会有偏差,建议先使用不重要可淘汰的小鼠做剂量测试,或小范围使用,以摸索和确认剂量。
【对比】经使用对比,效果优于双甲脒和左旋氯氰菊酯。
<图源:淘宝网站。非利益相关>
另外不同于鼠肉螨,柏氏禽刺螨吸血后会离开宿主身体,且文献报道其可藏匿于设施缝隙和管道中。因此,要根除设施中的柏氏禽刺螨,除了对笼盒内动物和垫料进行药物处理外,还要对IVC笼架管道进行清洗,用氯氰菊酯等药物对IVC笼架管道内进行喷雾处理。对可能藏匿螨虫的仪器如小动物成像仪、体视显微镜、立体定位仪等仔细检查并用放置除虫药物棉球。
No.3 刺螨感染来源可能性分析
1)进入设施的动物因素
野鼠。
私自夹带进入饲养设施的来源不明老鼠。
未经有资质的公司检疫或超过检疫有效期的老鼠。
2)进入设施的人员因素
人员接触到该设施生物等级以下的啮齿类动物如宠物、进出其它老鼠饲养设施。
人员接触野生状态下的流浪动物。
人员未按SOPs做好职业防护、卫生清洁。尤其是临时性出入人员如修理工人、参观人员等。
3)进入设施的物品
污染的生物制品
各类维修工具、配件
污染的饲料和垫料
不可消毒的高精设备
4)动物设施环境因素
设施周边野生老鼠的驱杀。
设施周边各类垃圾的清理、树木草丛中各种虫类的驱杀。
进排风系统、IVC进排风系统的各等级滤网未及时清洗及更换,已经没有过滤防护作用。
设施各类小型孔道如监控线孔、电线孔、网线孔等未封堵。
参考文献:
1.蔡丽云, 李进智, 李晏群 & 史小权. 柏氏禽刺螨皮炎15例报告. 泸州医学院学报 (1981).
2.诸葛洪祥 & 孟阳春. 柏氏禽剌螨的内部构造.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4, 4 (1993).
3.Bhuyan, P. J. & Nath, A. J. Record of Tropical Rat Mite,Ornithonyssus bacoti (Acari: Mesostigmata: Macronyssidae) from Domestic andPeridomestic Rodents (Rattus rattus) in Nilgiris, Tamil Nadu, India. Journal of arthropod-borne diseases10, 98-101 (2016).
4.d'Ovidio, D., Noviello, E. & Santoro,D. Tropical rat mite (Ornithonyssus bacoti) infestation in pet Syrian hamsters(Mesocricetus auratus) and their owner. Veterinarydermatology 28, 256-257,doi:10.1111/vde.12411 (2017).
5.Beck, W. & Folster-Holst, R. Tropicalrat mites (Ornithonyssus bacoti) - serious ectoparasites. Journal der Deutschen Dermatologischen Gesellschaft = Journal of theGerman Society of Dermatology : JDDG 7,667-670, doi:10.1111/j.1610-0387.2009.07140.x (2009).
6.Hill, W. A., Randolph, M. M., Boyd, K. L.& Mandrell, T. D. Use of permethrin eradicated the tropical rat mite(Ornithonyssus bacoti) from a colony of mutagenized and transgenic mice. Contemp Top Lab Anim 44, 31-34 (2005).
编辑信箱
欢迎您推荐或发布各类关于实验动物行业资讯、研究进展、前沿技术、学术热点、产品宣传与产业资源推广、产业分析内容以及相关评论、专题、采访、约稿等。
我要分享 >热点资讯
- 年
- 月
-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