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齿类动物链尾蚴感染
链尾蚴
链尾蚴又称叶状囊尾蚴或带状囊尾蚴,属带科,是巨颈带绦虫( T . taeniaformis )的幼虫,中绦期。
链尾蚴形态特殊,如长链形,分为头节、链体和尾部。
头节--头节裸露,不内嵌,呈半球型;
链体--头节后接一假分节的链体状构造;
尾部--后端有一小尾囊,尾囊为皮层组织,囊腔很小。
NO.1 感染分布
成虫寄生在终末宿主猫、犬等肉食动物小肠,中绦期寄生在中间宿主大鼠、小鼠等啮齿类动物肝脏内。
在野生鼠类较为常见。有文献报道,在捕获的411只野生啮齿类动物中,链尾蚴感染率为7.5%(31/411)。2010-2011年在韩国采集的野生大鼠中链尾蚴感染率平均为33.8%。
在实验啮齿类动物比较罕见,且感染率相对较低。一般一只大鼠的肝脏有l~2条链尾蚴,最多的可达5条。有文献报道在相对封闭条件的大鼠饲养室中,仅在1只大鼠肝检出1个链尾蚴。
人类也可感染。鼠类和人因误食成虫排出的虫卵感染,属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NO.2 生活史
大鼠等啮齿动物的感染是由于吞吃了猫粪便中的胚胎化虫卵。六钩蚴在小肠内释放出后,移行至肝脏。进而在30d内急速发育成有感染性的链尾蚴。
根据幼虫或囊肿的组织形态特征,我们将链尾蚴感染分为早期或晚期。链尾蚴感染早期的特点是囊壁较厚,幼虫较早;链尾蚴感染后期的特点是囊壁较薄,具有成熟器官的成熟寄生虫。
终末宿主的感染是由于吃进被感染的肝。在终末宿主的胃肠道内,幼虫的链体和小囊被消化掉,只有头节保留下来。它吸附在小肠壁上,继而横裂出新的链体,在数周内发育为成虫。
NO.3 包囊形态
<褐家鼠肝脏链尾蚴包囊>
包囊呈圆形,乳白色,分布在鼠肝右叶中间或边缘。包囊中有透明的囊液和一个乳白色卷曲链尾蚴。肝脏的质地、色泽和柔软程度均未见异常。
<大鼠肝脏感染多个链尾蚴包囊>
<严重感染链尾蚴的大鼠的大体解剖发现>
注意肝和其他异位器官,如肺、肠系膜、腹壁和肾脏的白色囊肿。囊内通常含有与链尾蚴相对应的幼虫(即,缺少颈部,含有钟形的后突,圆圈标出)
NO.4 病理变化
病变特征为直径数厘米大的白色或透明的包囊,有些像脓肿。一般每只动物的肝脏只有1-2个包囊。
显微镜下,这个寄生虫可诱发结缔组织增生,形成薄的圆形纤维囊。
链尾蚴偶然和肝脏肉瘤的发生有关,尤其是12~15月龄的感染动物。似乎某些特定品系的大鼠对此寄生虫诱发的肿瘤更敏感。因而曾成为寄生虫诱发肿瘤的模型。
< B6小鼠体内的链尾蚴感染(白色虫体)>
NO.5 诊断/治疗
链尾蚴寄生于动物肝脏后,外观没有明显症状,很难区分正常与患鼠。只能通过剖检才能发现。确切的诊断以在肝脏中检查出特征性包囊为依据。
尚无已知满意的治疗方法;苯丙哒唑对小鼠的包囊有效,需治疗时可考虑试用。
NO.6 预防/感染后清除
动物房的良好管理,消灭啮齿类动物与猫之间的交叉污染;使用清洁的饲料和垫料,控制野鼠等。
确认感染范围,全部淘汰被感染鼠群;采用重新引种、IVF净化等方式,建立健康的种群;加强饲料垫料管理,加强虫害控制。
参考文献:
1.卢静,实验动物寄生虫学【M】.第1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张超威,张仪等.云南河口县褐家鼠肝脏感染链尾蚴囊的组织形态学观察.
3.李昭明,大鼠肝脏寄生虫链尾蚴的发生与控制.
4.王元占,SD大鼠感染链尾蚴一例.
5.R.I. Rodrı´guez-Vivas, J.A. Panti-May. The occurrence of the larval cestode Cysticercus fasciolaris in rodent populations from the Cuxtal ecological reserve, Yucatan, Mexico.
6.Byung-Woo Lee, Byung-Suk Jeon etc.Cysticercus fasciolaris infection in wild rats (Rattus norvegicus) in Korea and formation of cysts by remodeling of collagen fibers.
7.Al-Jashamy Kari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Histological Morphology of Cysticercus fasciolaris, which induced Fibrosarcomas in Laboratory Rats.
- 没有相关内容!
编辑信箱
欢迎您推荐或发布各类关于实验动物行业资讯、研究进展、前沿技术、学术热点、产品宣传与产业资源推广、产业分析内容以及相关评论、专题、采访、约稿等。
我要分享 >热点资讯
- 年
- 月
-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