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胚克隆研究爆出新进展
2009年1月27日,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建远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克隆与干细胞》(Clong and Stem Cells)杂志在线发表了人类胚胎克隆的研究成果[1]。
李建远运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获得治疗性的人胚,研究使用纺锤体成像系统,将纺锤体和染色体定位在赤道板上,然后运用激光微束在卵膜打孔。人的成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用来构建胚胎。58个卵细胞经过电激活后再经过融合、两细胞、四细胞、八细胞、十六细胞、桑葚胚六个阶段,最终获得5个囊胚。其中一个囊胚进行了短串联重复序列(STR)DNA鉴定和线粒体DNA的遗传多态性分析,确定其是由人体细胞的核移植发育而来的。
李建远在论文中表示,该项研究为人体细胞核移植获得囊胚探索了新的途径,并且这也是人类治疗性克隆的新尝试。
“从2001年我们就开始进行尝试,这项工作已经进行有几年了。”李建远在接受《科学新闻》采访时描述了研究的细节。”我们总共取了135个卵子,进行了包括预实验、摸索培养条件和激活实验等多个步骤的摸索,论文所提到的克隆研究总共使用了58个卵子,其中成功激活26个胚胎,最终获得5枚囊胚,成功率19.2%。这个比例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标。”
对此,中南大学生殖与干细胞工程研究所卢光琇教授表示,“人体克隆囊胚的构建并不是特别新的研究,也不是目的。2008年,美国科学家就用传统的体细胞核移植方法使用新鲜人卵29枚克隆出4枚人类体细胞核移植囊胚。”
记者随后查阅了卢光琇提到的那篇论文,论文中写道:“将供体细胞核注射到成熟卵母细胞,然后用钙离子载体和6-甲基氨基嘌呤激活卵母细胞。在卵母细胞活化并出现原核样核后,去掉雌原核而保留供体细胞核。经体外培养后,有少量核移植胚发育到囊胚阶段。”[2]
李建远对此解释说:“我们的方法不一样,我个人认为我们的方法更先进、更精细一点。”对于克隆人类胚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大元表示,这项研究具有一定难度,“主要的困难是研究材料的来源问题,尤其是正常卵母细胞;其次,人类胚胎培养系统与卵子激活条件需要花很长时间进行探索”。卢光琇也认为,人胚克隆的卵子来源比较困难,并且以研究为目的进行取卵是不被提倡的,并特别强调这个领域研究中最难的是建立胚胎干细胞系。
“我们下一步的研究将是继续深入,构建细胞系。”记者问到以后的课题规划,李建远说,“因为要克隆胚胎,无论是针对帕金森氏病还是其他疾病,其实大同小异,没有本质区别。普通人和帕金森氏病人的干细胞系,我们都想构建。但是还得看原材料能否得到供应。”
谈到我国什么时候能批准使用胚胎干细胞进行疾病的治疗时,陈大元告诉记者,“目前还不好说。临床实践要看其研究进展,才能判断距离应用还有多远。当然,希望越快越好。”
“克隆胚胎构建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胚胎干细胞系,从中提取干细胞进行人类疾病的研究和治疗,这是目前世界干细胞研究的瓶颈,希望我国的科学家能够领先攻克。”卢光琇说。
参考文献:
[1] Cloning and Stem Cells, 2009, doi:10.1089/clo.2008.0041
[2] 科学通报, 2003, 48, 1844-1847
编辑信箱
欢迎您推荐或发布各类关于实验动物行业资讯、研究进展、前沿技术、学术热点、产品宣传与产业资源推广、产业分析内容以及相关评论、专题、采访、约稿等。
我要分享 >热点资讯
- 年
- 月
-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