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阎锡蕴课题组与感染与免疫中心刘志华教授合作,揭示了内皮细胞膜受体CD146在炎症性肠病及结直肠肿瘤发生中的作用。相关文章发表于近期的《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杂志上。
这项研究被《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标注为“继续医学教育”文章(CME article,旨在为临床医生等提供相关领域重要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配发了题为”Adhesion Molecule Shows Promise for Treating Colitis” 的专题评述。
近年来,慢性炎症导致肿瘤的概念得到了越来越多实验证据的支持。有一类慢性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劳恩氏病,是一种长期持续并反复发作的肠道疾病。患者不仅深受腹痛腹泻的困扰,并且具有罹患结直肠肿瘤的可能性。临床上发现血管内皮细胞CD146在炎症性肠病中表达升高,但其机理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阎锡蕴课题组长期从事内皮细胞膜受体CD146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在本项工作中他们发现,CD146是连接炎性肠病及结直肠肿瘤发生的重要节点分子,促炎性细胞因子TNF?及IL1?能够激活CD146的转录,从而直接上调CD146分子在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表达,后者通过促进炎性细胞侵润及血管新生,从而促进慢性炎症的持续进展,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通过一系列动物模型试验,包括模型及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的肿瘤模型,他们发现当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敲除CD146时,炎症性肠病小鼠的症状明显的减轻,炎性细胞的侵润和新生血管明显减少。
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在内皮特异性敲除CD146的肿瘤模型中,无论是肿瘤的数量,还是肿瘤的体积都明显减少。基于上述发现,他们用CD146特异性抗体AA98治疗炎症性肠病小鼠和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的肿瘤模型小鼠,都观察到了明显的疗效并且具有预防肿瘤发生的作用。该研究不仅解释了内皮细胞CD146在慢性炎症向癌症转化中的调控机制,还为治疗炎症性肠病及预防其相关的结直肠肿瘤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本项工作获得国家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