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慢性免疫性肝损伤模型

来源:《常用医药研究动物模型》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20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1.造模材料  动物:C57BL/6J黑色小鼠,体重20~30g,雌雄兼用;药物:半乳糖胺,冻干皮内注射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 BCG),福氏完全佐剂。

2.造模方法  预先做肝功能,剔除不正常小鼠。

临用前将半乳糖胺酸盐用灭菌生理盐水配制成中性溶液(0.45mol/L);福氏不全佐剂(FICA):取液状石蜡8.5ml,加二缩甘露醇单油酸酯1.5ml,搅拌均匀后分装小瓶,高压灭菌备用;福氏完全佐剂(freund complete adjuvant, FCA):临用前取FICA加入BCG(5mg/10ml)充分乳化。

模型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半乳糖胺1500mg/kg,同时肢体皮下注射0.1ml新配制的 FCA,BCG临用前以灭菌生理盐水制成5mg/10ml,皮下注射,剂量与FCA相同,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周一次,连续13周。

3.造模原理  采用半乳糖胺联用FCA作为模型剂,长期反复刺激纯系小鼠使小鼠肝组织汇管区普遍出现碎屑状坏死。半乳糖胺是一种肝毒药物,它在引起肝细胞损害的同时尚伴有明显的T淋巴细胞、M浸润及贮脂细胞增生,为非特异激活剂,尽管其作用和其含有的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不完全相同,但具有相同的抗原作用。FCA除抗原作用外,尚有对抗原特性的调节作用以及刺激宿主产生抗体,并使病理反应从快速型转变为迟缓型。两者联用有利于自身免疫反应的产生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的形成。

4.造模后变化  在整个实验期间,模型组动物精神萎靡,食欲缺乏而消瘦,体重明显减轻;对照组存活率为100%,模型组为66.7%。

模型组γ-球蛋白均明显增高,在13周时约为对照组的2倍;小鼠脾重于13周时均明显增加,约为对照组的2倍。第13周后,模型组血清酶及胆红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ALT约为对照组的3倍,AST为4倍。

模型组于第5周汇管区可见由小圆形细胞组成的轻度细胞浸润,肝实质变性和灶性坏死也不严重。至第9周,汇管区细胞浸润增加,肝实质变性和灶性坏死明显,并发现“碎屑样”坏死(piecemeal necrosis)及库普弗细胞反应。第13周,汇管区周围肝细胞严重“碎屑样”坏死(CAH形成率85%。CAH形成率的计算:CAH形成率%=碎屑坏死数/存活数×100%),可观察到小圆圈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及多形核白细胞大量浸润,小叶内肝细胞变性和坏死更为明显,但小胆管增生并不活跃,未发现结节形成。

电镜下观察:细胞核呈不规则变形,粗面内质网,核糖体颗粒减少,线粒体肿胀,在细胞间隙可见胶原纤维增生。致敏淋巴细胞进入狄氏间隙与肝细胞密切接触,贮脂细胞功能活跃,合成并释放胶原纤维。在窦性隙内可见肥大的库普弗细胞、淋巴细胞等,同时可见肝细胞邻接面增宽和微绒毛(microvilli, MV)的改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