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

来源:《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培训教材》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08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1. 病原
      RV 属弹状病毒科 , 狂犬病毒属。病毒呈短杆状、长杆状或弹丸状 , 一端钝圆而一端扁平 ,宽 75~8O nm, 长 180~20O nm 。存在于自然状况下的狂犬病病毒称 " 街毒 ", 在实验室中通过 连续的动物继代培养而且有固定特性的狂犬病毒则称为 " 固定毒 " 。病毒可在小鼠、大鼠、兔等 脑组织、鸡胚及地鼠肾、猪肾及人的二倍体细胞上培养。RV 可被日光、紫外线、超声波、 1%~2% 肥皂水、 70% 乙醇、 0.01% 腆液、丙酮、乙醚等灭活 , 对酸、碱、石炭酸、新洁尔灭 ; 甲醛、升汞等消毒液敏感。
     2. 流行病学
     人及所有的温血动物 , 包括鸟类均易感 ; 各种动物发病率分别为犬 12%, 牛 18.4%, 鹿5.5%, 马 4.2%, 猪 3% 。患病犬和带毒犬为主要传染源 , 病犬在潜伏期唾液中就能排毒 , 在我 国的流行区 , 外观健康犬有 8.8%~25% 的血清阳性率 , 曾报道人被健康犬咬伤后 , 人发病死 亡 , 犬仍存活 , 主要是咬伤后经损伤的皮肤或教膜途径传播。人误食患病动物的肉经消化道感 染 ; 在人、犬、牛及实验动物中也有经胎盘垂直传播的报道。本病发生呈明显的连锁性 , 以春季 发生较多。伤口的部位靠近头部和前肢或伤口越深 , 发病率越高。发病年龄与性别之间无差异。
     3.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 , 一般 14~56d, 最短 8d, 最长数月至数年。犬、猫、人平均 20~60 d, 潜伏期的长短与咬伤的部位、深度、病毒的数量与毒力等均有关系。病型分为狂暴型和 麻痹型。以犬为例 , 主要症状如下 : 狂暴型分 3 期 , 即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前驱期为 1~2d, 病犬精神抑郁 , 喜藏暗处 , 举动反常 , 睡孔散大 , 反射功能亢进 , 喜吃异物 , 吞咽障碍 , 唾液 增多 , 后躯软弱 ; 兴奋期为 2~4d, 病犬狂暴不安 , 攻击性强 , 反射紊乱 , 喉肌麻痹。狂暴与抑郁 交替出现 ; 麻痹期为 1~2d, 病犬消瘦 , 张口垂舌 , 后躯麻痹 , 行走摇晃 , 终因全身衰竭和呼吸麻 痹而死亡。麻痹型犬始见于头部肌肉 , 表现吞咽困难 , 随后四肢麻痹 , 最终因全身麻痹而死亡。 人可被外观正常的犬猫咬伤 , 抓伤后而发病 , 还可通过气溶胶传染 , 咬伤后不加处理时 , 发病率达 605; 人感染最初头痛不适 , 发病后咽喉麻痹 , 见水全身痊孪 , 恐水 , 咽下困难 , 对凉气敏感 , 病程为 2~5d, 死亡率 100% 。
     4. 病理变化
     剖检 : 无特征性变化。表现为因狂暴而折损牙齿 , 四肢有外伤。胃内可见毛、石块等异物 ,胃教膜充血、出血和康烂。组织病理学表现为非化服性脑炎和神经炎。特征性变化是大脑海 马、小脑和延髓等部位神经细胞的胞浆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 ( 圆形或椭圆形 3~20 μ m, 细胞内 单个或多个 ; 内有嗜碱性颗粒儿或称内基氏小体 , 一般出现率为 75%, 犬的出现率为 90%~ 95%, 但人在 60% 以下。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 血管周围有明显的 " 管套 " 现象和神经胶质细胞增生。
     5. 诊断
     典型病例 , 根据临床症状 , 结合咬伤病史 , 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原学检查 , 对怀疑为狂犬病的动物 , 取其脑组织、唾液腺或皮肤等标本 ,{ 故病毒分离、组织病理学包涵体检查、免疫荧光试验等。
     6. 预防与控制
     普通级犬定期接种疫苗 , 是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的有效方法。外购犬注射狂犬疫苗后 , 隔离观察 21d 才可使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