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原
钩端螺旋体个体非常纤细 , 长 6~20 μ m, 宽 0.1~0.2 μ m, 具有细密而规则的螺旋。不仅一端或两端可弯曲呈钩状 , 而且当绕长轴旋转或摆动时 , 菌端可弯曲绕成 8 字、T字或网球拍 状 , 整个菌体可呈 C 、 S 等字样 , 此种弯曲又可随时消失。钩端螺旋很纤细 , 中央有一根轴丝 ,螺旋从一端盘绕至另一端 , 整齐而细密。在暗视野检查时 , 常似细小的珠链状。革兰染色不易 着色 , 常用姬姆萨染色和镀银法染色 , 以后者染色效果为佳。钩端螺旋体在一般的水田、池塘、 沼泽里及淤泥中可以生存数月或更长 , 这在本病的传播上有重要意义。 ' 一般常用消毒剂的常 用浓度均易将之杀死。
2. 流行病学
各种家畜和野生的哺乳动物以及人等均可感染 , 特别是鼠类最易感。病畜和带菌动物是传染源 , 特别是带菌鼠和感染猪在本病的传播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病原体从尿液排出后 , 污染 周围的水源、土壤 , 经过损伤的皮肤、黏膜及消化道而感染。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 以气候温 暖、潮湿多雨、鼠类繁多的地区发病较多。
3. 临床症状
钩端螺旋体所致疾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贫血、黄疸、出血、血红蛋白尿以及黏膜和皮肤坏死。许多动物均可感染本菌 , 多发生于幼龄动物 , 且大多呈一过性临床反应。不同血清型 的钩端螺旋体对各种动物的致病性有差异 , 动物机体对各种血清型的钩端螺旋体的特异性和 非特异性抵抗力又有所不同 , 因此 , 各种动物感染钩端螺旋体后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说传染率高 , 发病率低 , 症状轻的多而症状重的少。
4. 病理变化
急性病例 , 眼观病变主要是黄疸、出血、血红蛋白尿以及肝和肾不同程度的损害。慢性或轻型病例 , 则以肾的变化较为突出。
5. 诊断和鉴别
病原诊断 , 发热期动物采取血液 , 无热期采取尿液或脑脊髓液 , 死后采取肾和肝 , 送实验室进行暗视野活体检查和染色检查 , 可见到菌体纤细呈螺旋状 , 两端弯曲成钩状的病原体 , 但检出率仅 60% 。血清学诊断包括炭粉凝集试验、乳胶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微囊凝集试验。
6. 防治
首先 , 杜绝传染源。要消灭实验动物场周围的鼠类 , 减少接触鼠类和污染水的机会。其次 , 污染的场地及水源 , 可用漂白粉或 2% 氢氧化纳液消毒。另外 , 在本病常发地区 , 应注射 钩端螺旋体多价菌苗进行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