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种类繁多,全世界有记载的鱼类多达22000种以上,其种类数量远非哺乳类、鸟类等其他脊椎动物所能比,在生物生态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鱼类动物作为实验材料确系取之不尽的资源。 作为低等脊椎动物的代表,鱼类有终生生活在水中、材料易得、且绝大部分体外受精、体外发育等特点,是毒性试验、环境监测、发育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等研究常用的实验材料,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鱼类实验动物没有统一的标准,大多数作为实验材料的鱼类动物只能称为“用于实验的动物”,对照陆生严格动物标准要求的实验动物,对于鱼类可以说还没确立。虽然一些有应用价值的小型鱼类进行了纯化培育工作,如斑马鱼(Danio rerio)、虹鳉(Poecilia reticulatus)、青鳉(Oryzias latipes)、新月鱼(Xiphophorus maculatus)、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都有近交超过20代的品系,这些品系已经有较高的遗传均一性,可在微生物控制和饲养与应用条件方面的标准化和陆生动物有差距。 由于鱼离不开水,水体的特殊环境对微生物的控制不易,对设施和应用条件的要求更高;试验用鱼类一般体型小,对活饵料的依赖性高,特别在鱼苗阶段,因而营养标准化的难度也很大。所以,鱼类的实验动物化研究还有很多技术问题亟待解决。毕竟鱼类有其固有的特点,完全照搬陆生动物的标准肯定不合适,在参照陆生动物标准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修正可能比较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