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条件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是促进和保障科学技术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各部门、各地方要提高重点科研机构和科研基地的装备水平和科研能力”。制订科研条件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对科研条件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充分发挥科研条件的重要保障作用,对贯彻落实两个《决定》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落实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远规划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科研条件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科研过冬必须的各种硬件和软件支撑。本纲要集中对科学仪器、实验动物、科研试剂、文献信息等的发展作出规划。
一、 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离不开科研条件的支持。科研条件已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既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支撑,又是科学技术发展重大成果的综合集成。建立和完善科研条件保障体系,是科学技术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建国四十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科研条件的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
据初步统计,1995年全国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共拥有仪器设备总值280多亿元。“七五”以来,建设和装备了一批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建立了正负电子对撞机、重离子加速器、大型天文望远镜、核聚变装置、空气动力试验装置等十几项大型科学工程。“九五”期间还将陆续启动实施若干大型科学工程。
实验动物从无到有,全国已能年产各类鼠、兔、犬、猴、猪等实验动物约1300万只。自行培育出多个我国特有的实验动物新品种、品系,近交系新品系津白1、津白2、615已在国际上注册。运用自然突变、人工诱发培育和转基因技术,开发成功了上百种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实验动物标准化和法制化管理也逐步加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科委颁发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1994年7类实验动物国家标准颁布施行。
科研试剂也有所发展,具有一定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供应能力。据1995年调查统计,我国已能生产的试剂累计达6000多种,经常生产的约3000种,年销售额持在10亿元左右。主要通用试剂基本满足科研需要。组建了一批分析测试中心,在全国初步形成了国家、部门和地方不同层次的分析测试网络,为科研、教学及各类企事业单位提供分析测试服务。
全国建立了综合、专业、地方三类图书、信息和档案机构1万多个,收集了2亿多册图书、3万多种期刊、10多万件研究报告、几千万上亿的专利和技术档案,具备了相当规模的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信息检索、办公自动化有了一定进展,实现了与国际多个信息网络的联机,为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了形式多样、方便灵活的文献信息服务。
按照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进行了科学器材供应、文献信息服务的改革试点,为在开放和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建立科学器材供应、文献信息服务的管理体制积累了初步的实践经验。
但是,应当看到,目前我国科研条件的建设还很不完善,基础还很薄弱,不仅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也与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已成为制约科技发胀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科研条件建设投入不足
据统计,世界分析仪器销售额,我国占1.4%。全国财政仪器设备投入占财政科技投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91年为6.04%,1992年5.18%,到1995年更下降5.13%。一方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购买仪器设备的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现有仪器设备老化严重。1995年全国科研系统仪器设备总值中,使用10年以上的占58%。装备程度较好的中央级科研院所,1996年统计,使用15年以上的仪器设备也占25%。由于国外书刊价格的幅度上涨等原因,我国引进的书刊资料品种锐减,1996年全国外文书刊定购量比1986年下降了80%,总收藏量不到1万种,仅占世界期刊出版种数的百分之五。书刊资料进口种数的幅度下降,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了许多重要的、前沿学科的文献出现空白。
2. 自我装备能力差
首先表现为品种少,质量差。目前,国产科学仪器基本上属于低档水平,而且稳定性、可靠性差,难以满足国内需要,长期以来基本依赖进口。据初步统计,1995年分析仪器国内市场份额,国产仪器仅占13%; 我国实验动物品种品系少,质量差,发达国家已普遍使用清洁级以上的动物,而我国还大量使用普通级动物,严重影响我国医学、生命科学的发展和新药、生物制品的研制开发;目前,国际汉流通使用的试剂有5万多种,国内流通的约2万种,其中国产试剂每年只有3000种左右。国产试剂不仅规格品种少,而且质量不稳定,特别是科学研究和重要高新技术产业所需的试剂基本上不能配套。
其次,缺少好的发展机制。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在科研条件的某些领域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有些研究成果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长期以来,科研条件自身没有一个好的发展机制,产学研缺乏有机联系,研究与生产脱节,研究、技术、
工艺等方面的力量分散,优势集中不起来,所以虽有高水平的成果,却没有高水平的产品,大大影响了科研条件的发展。
3. 社会化程度低
科研条件社会化程度低,一方面表现为部局不合理,部门所有和条块分割严重,不能实现资源共享,使用效率不高,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现象十分普遍;另一方面表现在没有形成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科研条件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为科学研究提供条件保障,应具有很强的服务功能,而我国在器材供应、仪器维修、售后服务、文献信息等方面社会化服务程度很低,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
4. 技术队伍不稳
由于工作艰苦,条件差,待遇低,科研条件技术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我国科研条件各领域的发展中,还存在诸如宏观调控乏力、基础工作(如标准、质监等)薄弱、信息渠道不畅、市场混乱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科研条件发展。当前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科研条件的建设,否则必将对“科教兴国”战略的是适合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严重影响。
“九五”到下个世纪中叶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历史时期。科研条件工作作为科技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责任重大。科研条件工作要抓住时机,深化改革,进一步转变运行机制,尽快改变当前科研条件与科技、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加快发展步伐,切实为我国科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 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科研条件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按照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两个战略和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切实转变科研条件工作的运行机制,努力形成由我国特点的科研条件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发展模式,为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高水平的文献信息服务和研究、测试、分析售对岸级保障系统,初步建立起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