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长类杜氏肌萎缩症模型获得进展

来源: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1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杜氏肌萎缩症疾病(DMD)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疾病,因肌蛋白dystrophin的基因突变造成dystrophin功能丧失而引起。发病率为活产男婴的1/30000。该病随年龄增长而出现持续加重的肌萎缩,最终致死。目前,对于DMD尚无有效疗法。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晓江研究组与云南中科灵长类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季维智团队合作,通过应用最新的CRISPR/Cas9基因打靶技术和改进实验方法,建立了杜氏肌萎缩症疾病猕猴模型,共获得11只携带有dystrophin基因突变的新生猴。分析因难产而死亡猴的肌肉组织发现,CRISPR/Cas9介导的嵌合打靶突变可使dystrophin蛋白表达明显下降或消失,并表现出类似于DMD病人早期出现的肌肉细胞退化的病理特征。
继CRISPR/Cas9基因打靶技术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成功实现了特定基因的靶向修饰之后,该项研究首次证明CRISPR/Cas9基因打靶技术可功能性地敲除猴基因,进而模拟病人病理变化。同时,DMD猴模型亦可为今后进一步揭示DMD疾病的早期重要病理变化及为该疾病的早期干预性治疗提供重要的动物模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