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研究实验室探索之旅”科学营记实

来源:上海巴斯德所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17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为进一步发挥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科普资源优势,认真落实中国科学院2015年度科普项目要求,7月8日-12日,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举办了“生命科学研究实验室探索之旅”暑期科学营。来自上海市浦东复旦附中分校、浦东中学、西南位育中学和上外附中的73名高中学生参加了本次活动,其中绝大多数同学是第一次与生命科学研究如此近距离亲密接触。

  开营

  在7月8日的开营仪式上,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党委书记司胜利向参加本次科学营活动的营员和带队老师们表示热烈欢迎,向支持本次活动的各研究组师生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本次活动是实施中国科学院2015年度科普项目的重要举措,是参与中科院“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 和“‘科学与中国’科学教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他着重以拉家常的方式向营员们阐述了科学、生命科学以及以传染病防控研究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他希望营员们通过本次活动,能够初步认识生物学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初步体会独立、创新、严谨、批评的科学精神。

  上海巴斯德所法方负责人、客座研究员Brigitte Gicquel向营员们介绍了路易·巴斯德先生开启的微生物研究对促进人类健康的历史贡献,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对推动全球传染病研究发展的贡献,她欢迎同学们积极投身到促进人类健康的科研事业中去。

  第一天的活动主要是听科普报告、参观技术平台。金侠研究员以三位科学家的真实故事告诫同学们要想做好科研,一定要具备“勇敢、认真、执着、好奇、独立、合作”的基本素质。同学们还听取了医学主管莫筱卫博士有关“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的知识讲座、2010级研究生于涛同学有关“攻克传染病防治策略&前沿研究”的科普报告。随后,同学们参观了研究所SPF动物房、生物安全实验室、分子影像/病理/图像/流式细胞和生物信息学机房等技术平台设施,了解了不同技术平台在感染性疾病科学研究中的功能与作用。

  第一天的活动使同学们对生命科学领域有了初步的了解。

  实验研究

  在接下来的三天里,营员们分别走进研究所二十二个不同研究领域的独立实验室,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了为他们精心设计的研究课题,学习当代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了解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营员们通过三天的“动手”实践,不仅学习了基本的实验技术,而且对文献查询、实验记录、实验报告撰写、课题设计等科研“基本功”有了初步了解。

  实战

  7月12日,活动进入高潮——模拟答辩竞赛环节。营员们运用在科学营活动期间学到的新方法,针对开营第一天布置的八个选题,以团队形式逐一上台演讲、并回答问题。研究所科研人员组成的答辩评审组一丝不苟地听取各组报告,不时提出问题并给予指点。苏枭研究员在最后总结点评中指出,做科研首先要清楚拟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后通过多种途径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制订出可行性解决方案。希望大家思考问题时要进一步拓展思路,并注意培养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与大师面对面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赵国屏应邀与营员们交流,他以“学生物:享受科学,建设国家,造福人类”为题,讲述了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求学之梦、建设之梦、创新之梦、改革之梦。与院士的零距离接触,使同学们在激动的同时又感受到一位科学家的朴素情怀:对自己负责、对人民负责、对科学负责,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收获

  通过评审组评议,五位学生获得“科研小能手”优秀课题报告奖,五位带教老师获得“优秀指导老师”称号,赵国屏院士和司胜利书记向获奖者颁发了证书和奖品;苏枭研究员和杜旻副研究员分别为在模拟答辩竞赛中获得“科学小达人”优胜奖的《初高中学生睡眠状况异同的调查》课题组和《治愈癌症到底离我们有多远》课题组颁发了证书。

  落幕

  本次活动在营员们依依惜别中落下帷幕,参与此次科学营的学生们,此前在生命科学研究方面多是零基础,连续三天的研究体验生活显然不能满足学生们的“科研探索”欲望,许多同学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参与更多的实验研究。

  浦东复旦附中分校杨立琛同学向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送上感谢信,代表全体营员和学校向辛勤组织这次活动的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说这次科学营活动是用科学梦推动中国梦,给同学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感谢带教老师的耐心指导,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精神为同学们的健康成长注入了正能量。

参加本次活动的研究所师生也深有感触,大家衷心希望通过本次“生命科学实验室探索之旅”科学营活动,能够让参加活动的同学们认识生命科学,领会科学精神,实验室体验活动能够成为促进孩子们科学兴趣萌芽的美好催化剂。

 

开营仪式

实验研究

赵国屏院士特邀报告

模拟竞赛答辩

颁奖仪式

Baidu
map